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粟裕多次包围痛歼他,但最终也没逮住他。王敬久,国军怪才中将,刘伯承跟粟裕多次对其进行包抄围堵,但最终也没逮住他,不得不说,他确实称得上怪才,因为北伐战争当中,王敬久参与多次经典战役,且一路当上团长。 到孙传芳南下的时候,王敬久又拦住了其主力部队,再加上他之前跟黄埔受训的同期关系不错,有了徐州三王的称呼,也就是王敬久、王仲廉、王家修几人,可谓是颇有名望。 在抗日期间,我们也能看到王敬久的相应亮相,分别在敌侧与敌后方向展开行动,完成了阻击任务,等到日军投降,王敬久立马就升任了师长,可见其确实积累了相当多的战功。 到1936年,王敬久成为国军中将,履历也是异常显眼,像是淞沪会战等大型战役场场在内,可解放战争当中,王敬久的军事战略出现不少漏洞,甚至说明显是存在信心不足的影响。 简单来说,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派兵攻打泰安的国军72师,主要手段是佯攻诱敌,并借此吞掉了来增援的75师跟85师,而这个时候本来的安排是周边的王敬久部队来援。 然后双方交战后对王敬久部队造成损失后撤离,但王敬久竟然连支援都没派出来,结果就是粟裕选择借机强攻72师,反倒是让王敬久钻了空子逃了出去,而这并非是他的提前预判。 而是王敬久担惊受怕,一开始他意识到围点打援的计策后,直接就开始想着不救可以用更小的损失结束,根本没思考怎么破解战法,到了孟良崮战役又是一样的局面,王敬久不再支援。 客观来看,这是当时王敬久周边环境导致的结果,因为国民党内部当时尽是选择保全自身的群体,跟粟裕还有刘伯承打过多次交道的王敬久,对于围点打援的模式比较清楚。 但他找不到相应的办法破解,如果可以聚集火力跟大量部队确实有机会,但国民党内部并不是说下令就一定有用,毕竟他们内部派系林立,很多时候其实只能指望部分方向的援军。 这就导致王敬久每次遇见围点打援,就下意识想着万一损失更多的结果,以至于每次出现这种选择题,他都拒绝回答,直接避开,不过也正因如此,王敬久能够屡屡逃脱包围。 当然,王敬久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理方式很快就让其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在羊山集战役失败后被调离一线指挥团队,之后逃往台湾,担任了三军大学教授,不再属于直接军职。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王敬久的评价要从多个方面来说,他在抗日战争乃至军阀混战期间确实展露了相当程度的军事素养,可对比起知名的将领就有所不如,他自己也信心不足。 否则也不会每次遇见粟裕跟刘伯承都选择消极手段,坐视友军被包围,只顾着保全有生力量,因此,军事领域也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这样才能找到突破口。 参考资料: 大抗战:国军抗战名将——王敬久丨抗日战争网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4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