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2025年9月,国际奥委会在米兰开会,连续做了

观今言史啊 2025-09-20 10:49:31

国际奥委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2025年9月,国际奥委会在米兰开会,连续做了两个决定,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一个是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加2026年冬奥会,另一个是拒绝了部分国家要求禁止以色列参赛的提议。   这两个决定一前一后公布,立刻在国际社会掀起了波澜,有人支持说这是坚持奥林匹克精神,也有人质疑是回避现实问题。   说到底,这还是一场关于“体育是不是该完全脱离政治”的老问题。   先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因为军事冲突问题早就成了国际体育的“敏感对象”。   从2022年开始,很多国际赛事对他们关了门,不是直接禁赛就是限制参与形式。   不过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完全封杀,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赛,现在,这个政策被延续到了2026年的冬奥会。   所谓“中立身份”,就是运动员不能披国家队服装,不能使用国旗、国歌,也不能在赛场上展示任何与国家有关的标志。   听上去是个折中方案,既不完全禁止他们出赛,也不让他们代表国家,但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简单。   运动员虽然是以个人身份参赛,但他们的国籍、人脉、训练背景都绕不开国家层面。   对外界来说,他们依旧被视为“俄罗斯人”或“白俄罗斯人”,这点很难改变。   与此同时,另一个决定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前一天,一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在内,提出不希望以色列继续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理由是加沙冲突带来的大量平民伤亡。   他们认为以色列的行动已经超出了自卫范围,应该承担后果,但国际奥委会没有接受这个提议,理由是“政治不能干预运动员参与体育赛事的权利”。   这两个决定放在一起,其实隐含了国际奥委会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一种标准。   他们希望保持体育的“中立性”,不按照国家的政治行为来决定运动员的参赛权利。   这种立场从纸面上看是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的,但在现实中却很容易陷入双重标准的争议。   很多人拿这个决定和当年南非被禁赛的事做对比,当年是因为种族隔离政策,国际社会对南非实施了长时间的全面体育禁令。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世界和几十年前不一样了,奥运会的影响力更大,牵涉的利益也更复杂。   如果一旦开了“因政治行为而禁赛”的口子,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国家被卷进去,到最后奥运会可能就只剩下一半国家参加了,国际奥委会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决定确实是“不同以往”的。它们不是单纯的体育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个国家、一个个政治立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博弈。   国际奥委会想尽量把体育从政治里剥离出来,但在这个时代,这种“干净切割”的想法,注定很难彻底实现。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国际奥委会允许俄罗斯、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立个人身份参加米兰冬奥》

0 阅读:58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