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很多欧洲人觉得100年后的世界,陆地属于拥有10亿人的俄国,海洋属于美国。因为当时俄国拥有极其恐怖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口基数。 十九世纪的俄国到底有多“能生”,这事在当时的欧洲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虽然残酷,但也维持了非常传统的家庭结构,农村里孩子多是常态,一个家庭生七八个不稀奇。 再加上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养活人不成问题,十九世纪中叶,俄国人口已经快赶上整个西欧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当时的统计数字虽然不如今天精确,但趋势是清楚的:俄国每二十年左右就能增加几千万人口。 在那些研究地缘政治的欧洲人眼里,这是个不得了的信号,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到二十世纪中期,俄国的人口有可能突破十亿。 那时候,整个欧洲加起来可能都未必比得上一个俄国,更可怕的是,俄国并不是一个小国家,而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只要这些人口被有效组织起来,那将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兵源、劳动力和扩张潜力。 所以,那时候不少人把俄国看成是未来陆地霸主的候选,无论是军事、农业还是殖民开发,只要人够多,就有底气。 更不用说,俄国在十九世纪几次对外战争中表现也不算差,虽然不如英法那样有全球殖民地,但在欧亚大陆内部,势力是一路扩张的。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实却没有完全走上这条路,二十世纪初,俄国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 人口虽然在涨,但教育、医疗、工业化都没跟上,农村结构落后,农奴解放后又缺乏土地改革,社会矛盾越积越深。 最后在二十世纪初爆发了革命,整个帝国从内部崩了,后来虽然靠苏联的形式重新站起来,但那股原本让人谈之色变的人口优势,已经被战争、政治斗争和饥荒削弱了不少。 美国那边倒是一步步实现了海洋强权的梦想,靠着工业化、航运能力和金融体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牢牢把控住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主导地位。 回过头看,十九世纪欧洲人对未来的预测虽然有些夸张,但思路并不荒唐,他们确实抓住了一些关键变量,比如人口、地理和工业发展。 但他们没料到的是,影响一个国家崛起的还有制度、科技、教育和社会稳定这些更重要的因素。 俄国虽然人多地大,但内部问题太多,反倒成了发展的阻力,美国虽然起步晚,但体制灵活、市场开放、技术不断突破,最终在二十世纪中叶成为现实中的超级强国。 今天再看那个“陆地归俄国,海洋归美国”的说法,更多像是一种历史想象。 但这个想象背后透露出的,是十九世纪人们对力量来源的理解,他们相信人多就是力量大,地盘广就能称王。 但现实告诉我们,数量不是全部,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把这些资源真正用好。 参考资料:新京报《旧制度下的俄国与十九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
说一个反直觉的理解:全世界其实都更希望中国走霸权主义道路,不仅小国这样希望,美俄
【36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