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女子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张手写存折,显示父亲20多年前在银行存了6万元至今没有取出。随后拿着存折前往银行取钱,怎料,银行却表示根本不存在这笔存款。女子与银行多次理论未果,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微风] 2018年7月,姜某的父亲去世,家中的气氛一片沉寂。 父亲一生朴实无华,为了家庭的生计,辛勤劳作,不曾留下什么显赫的财富。 尽管父亲离世已有几年,但姜某一直未能平复失去父亲的痛苦。直到2022年,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才偶然发现了那本泛黄的手写活期存折。 当姜某翻开那本存折时,她的心脏几乎停跳了。 那本存折看上去并不起眼,纸质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微皱,但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 她的手指在存折上滑过,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2000年6月26日,父亲在某银行存入了6万元。姜某深吸一口气,这对于20多年前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父母平时并不显摆,家里一直生活节俭,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笔钱的存在。 姜某把存折拿得更近了,仔细端详。存折上不仅清晰地写着存款金额,还有银行的名字和经办人唐某的印章。那一刻,她心里突然涌起了强烈的疑问和困惑:为什么父亲会把这么大一笔钱存进银行?这笔钱又是怎么来的?姜某从未听父亲提及过此事,甚至父亲在生前也从未显露过任何一丝财富的迹象。 存折的背后,似乎藏着一个未知的秘密。 姜某回想起父亲那几年的生活,记得那时家庭并不富裕,父亲也没有做过任何与大额存款相关的投资或生意。 她开始不自觉地怀疑,这笔钱的来源是否和父亲的一些往事有关,或者有着父亲未曾透露的复杂背景。 姜某决定去银行查询这笔存款的详情。她带着存折来到父亲曾办理存款的银行,向银行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 在银行的电脑系统中,姜某的父亲的存款记录不见了踪影,银行工作人员查阅了所有相关的电子档案,最终只能得出一个干脆的答案:“查无此款”。 那一刻,姜某感到自己仿佛跌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她手中的存折,曾是父亲留给她的“财富”,现在却成了被银行抛弃的废纸。 为了厘清事情的真相,姜某把存折拿到专业的鉴定机构,确认了上面的银行印章是真的,这给了她一丝希望,鉴定也面临了挑战。 由于当时负责存款的银行员工已经不太配合,无法进行笔迹鉴定,这让整个案件的证据链变得有些薄弱。 法院并没有因此轻易放弃。 法官们认为,作为储户,只要能够提供一份看起来真实有效的存款凭证,就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证明这笔存款的存在不应该完全依赖于银行的电子记录。 于是,责任便转到了银行身上,法院要求银行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这张存折上的存款记录是假的。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案件逐渐陷入僵局,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打破了沉寂。在一次例行的银行内部档案整理中,工作人员翻开了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手工记账本,意外地在夹缝中找到了与姜某父亲存款记录完全吻合的存根。 这个记录的发现,仿佛是一次奇迹,让整个案件重新焕发了生机。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证据比对,法院最终作出了判决,要求银行必须连本带息地偿还姜某父亲的存款。这不仅仅是姜某为父亲讨回了一笔血汗钱,更是一次法律原则的坚守:即便在信息化、数字化日益主导的时代,纸上的承诺与责任依然不容忽视。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对其客户的责任依然不能抛弃。 这场诉讼的胜利,不仅仅是姜某和她父亲的胜利,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是在数字时代,法律依然会守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巨大作用的纸质凭证。 信源:裁判文书网、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东泰安,女子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张手写存折,显示父亲20多年前在银行存了6万
文史小将
2025-09-21 11:26: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