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

芸霄记史 2025-09-21 11:43:33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工作人员回答,还有200多名顽固分子在那里接受改造。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表示,关这么久了,再顽固也只剩一把骨头了。他们老了,做不了恶了,都放了吧。   1959年,那时新中国刚好成立十年,百废待兴,社会安定渐成气候,也正是在杭州西湖边,毛主席提出要考虑特赦那些已经没有多少“害人心思”的战犯。   其实,周恩来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但直到那一年,经济和秩序稳定下来,这个大胆的策略才有可能被付诸实践,就是这封从杭州发出的信,掀起了后来全国范围内的特赦行动。   特赦名单的制定极其严苛,要查档案、看表现、听干部意见,层层把关,名单上可不光是普通士兵,大将、特务、甚至末代皇帝溥仪这种历史人物全都在列。   功德林监狱举办的特赦仪式上,那些一辈子风风火火的“大腕”,被念到名字时,眼里见不到半点傲气,反倒一个个哭了出来,毕竟没有人愿意在牢里老去,更没有人希望一生都打上不可翻身的烙印。   赦免之后的安置也没少下功夫,有回乡的,留在城市的,也给了政协身份或者别的合法职业,比如杜聿明,出狱后专门做两岸交流的事,用自己的过往经历亲身给台湾那边讲共产党是什么态度,这比任何宣传都来得实在,好多战犯后来成了推进祖国统一、稳定社会的有用之人。   这些举动在国际上同样引起了很大关注,许多外国媒体称中国这次宽大处理是正义和信心的直接表现。   中国共产党不仅斗争得狠,也能善于化解仇怨,一个国家有胸怀处理旧账,并非简单大笔一挥就完了,是要真正敢于面对复杂历史,还能让不同阵营转化为建设力量。   毛主席一直看得很远,他坚持该收的收,该放的放,国家安定了、民心稳了,才有可能团结一切现实中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原先的敌人也变化成朋友。   特赦让前国民党高层、军统人员和清朝遗老的人生走向了新方向,也实际上成了中国化解矛盾、稳固政权的典范操作。   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决定下来后,等于给历史画上了句号,这种历史处理方式,让后来看的人都能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并不是靠简单镇压来的,而是要胸襟开阔,懂得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   不靠仇恨过日子,才能让社会少点对抗、多点安宁,这一点,直到现在还在启示着今天的中国。 参考信源:中国网文化——特赦释放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的前前后后

0 阅读:168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