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民主论坛”竟将美拒之门外,孙玉良:30国逆特朗普的龙鳞】
今年9月24日,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第二届“捍卫民主与反对极端主义”论坛即将拉开帷幕,而美国——一个曾在上届论坛上派代表出席的国家——这一次被拒之门外。巴西总统卢拉携手智利总统博里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和乌拉圭总统奥尔西共同主办,约30国代表将亮相。论坛拒绝特朗普政府参会的理由明确而直白:在华盛顿持续质疑巴西选举制度和司法体系的背景下,美国不再符合“捍卫民主、反对极端主义”的主题。
这一次的排除,无疑是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一记重拳,凸显出多国对特朗普时期美国国内政治表现的深刻担忧。去年拜登政府时期,美方还能派出国务院代表参会,获得国际认可,如今却因不承认他国基本制度而被拒。巴西官员的表态极具象征意义:“我们无法邀请一个不认可我们基本制度的国家。”这种直白的语言,不仅指向特朗普政府,更是在全球民主治理的语境下,表明了多国对规则、秩序与制度尊重的底线。
此举也让人不得不关注拉美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转变。巴西总统卢拉、智利总统博里奇与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联合行动,表明拉美国家不仅在地区事务中崭露头角,也在全球民主与治理议题上谋求更大话语权。论坛的设置不仅是一次象征性政治表态,更是拉美国家集体发声的舞台。与此同时,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受邀出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预计也将参与。国际社会对论坛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凸显了此次排除美国的政治含义。
特朗普政府被拒绝参会,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对美国内政的质疑,也是一种制度性警示。多国选择通过论坛形式,对美国政治氛围中的不稳定因素作出回应,这不仅关乎选举制度的公信力,也涉及国家间互信与国际规范的维护。巴西等国的态度清楚表明,国家主权与制度尊严,不容任何外部质疑被轻描淡写。
这场论坛的筹备,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一边是集体行动的联合声明,另一边是对美国“特立独行”的排斥。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因其国内政策与国际行为模式,被多国视为与民主价值标准背离。论坛拒绝美国参会,反映的不只是对单一政府的政治批评,而是对其政策与行为模式在全球民主框架中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正是多国通过外交仪式与多边平台传递出的明确立场。
从舆论和国际视角看,这次行动也具有传播力。巴西、智利、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国联合主办,象征着一种新型国际联盟在行动,它们不仅在议题选择上主动发声,更通过排除特定国家的参与,向全球展示规则意识与制度尊重的底线。特朗普政府的缺席,成为整个论坛叙事的核心符号:若一个国家无法自我约束,无法尊重他国制度,国际社会便可以通过制度化平台表达拒绝。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论坛不仅是拉美国家政治立场的展示,更是全球民主治理的窗口。在联合国这样的大舞台上,来自约30国的代表将共同探讨如何捍卫民主、反对极端主义。论坛本身的议题与形式,象征着全球对制度秩序、选举公信力以及反极端主义合作的高度重视。这种集体行动,不是单纯的外交仪式,而是通过多边机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施加压力的实际表达。
特朗普政府被拒参会,也提醒全球观察者:国际社会在多边议题上的选择与排斥,是制度性表达,而非简单外交礼节。这种行为既是政治信号,也是一种舆论压力,表明任何国家若希望在国际规则体系中发挥作用,必须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与选举公信力。多国联合主办论坛的行动,凸显了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制度意识正在上升,而单边主义和国内政治争议若忽视外部视角,将面临被排斥的现实。
9月21日,卢拉将启程赴纽约,并于23日在联发表演讲。这不仅是一次论坛筹备前的动作,更是拉美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政治自主和制度尊严的信号。特朗普政府的缺席,使论坛本身具备了更强烈的象征性:全球民主论坛的舞台,可能不再容忍对民主规则和选举制度的不尊重。此次事件让人清楚地看到,全球政治秩序正在形成新的规则与底线,而任何试图挑战这些规则的行为,都将面临制度性的回应。
这场论坛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议题,更在于它传递出的全球政治信号:制度的尊严、选举的公信力、国际合作的底线,都不容忽视。特朗普政府被拒,成为全球民主治理中一个醒目的注脚,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警示:在国际舞台上,规则与尊重,是无法通过强权或单边行为轻易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