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

韫晓生 2025-09-29 16:48:43

[微风]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   (信源:环球人物——马伟明:电磁弹射,“走起”)   电磁发射轨道是啥技术? 简单说,它不是靠火药、燃料推进,而是用电磁力 “推” 东西上天。   就像咱们玩的电磁弹射玩具,一通电就能把小零件弹出去,只不过这轨道是放大版的 ——2 公里长的轨道,能靠强大的电磁力,把卫星、物资甚至航天器加速到超高速度,直接送入太空或预定轨道。   马伟明院士为啥看中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有个天然优势:海拔高、空气稀薄。   咱们都知道,火箭发射时要克服空气阻力,越往高空阻力越小。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空气密度只有平原的 60% 左右,要是在这建电磁轨道,能大大减少发射时的阻力,节省不少能量。   而且高原地势相对平坦,找块合适的场地理论上不难,这想法从技术逻辑上看,确实挺妙。 可专家一测算,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是 “造价高到离谱”。   电磁发射轨道不是简单铺两根铁轨就行,得有超强的供电系统、耐高温的轨道材料、精准的控制系统。   先不说别的,光是 2 公里长的特种轨道,用的材料得抗高压、抗磨损,还得在低温、强紫外线的高原环境下不损坏,这材料成本就不是小数目。 再算供电 —— 电磁发射时需要瞬间释放巨大的电能,相当于几十万个家庭同时用电。   要满足这需求,得专门建大型发电站,还得配套储能设备,不然一发射就会导致周边地区停电。   有专家估算,光这一套供电 + 储能系统,造价就得几百亿,再加上轨道、控制系统,总投入可能突破千亿,这还没算后期的维护费用。   更头疼的是 “施工难度”。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太特殊了,首先是冻土问题 —— 冬天土地冻得硬邦邦,夏天又会融化,地面会沉降、变形。   电磁轨道对精度要求极高,哪怕轨道有几毫米的偏差,发射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要解决冻土问题,得在地下埋保温层、通风管,还得实时监测地面变化,这施工工艺比在平原建高铁难 10 倍不止。   还有运输难题。建轨道需要的大型设备、特种钢材,都得从内地运到高原。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路况差,好多地方只能靠卡车运输,遇到大雪、塌方,运输就得中断。   之前建青藏铁路时,光解决运输问题就花了好几年,更别说电磁轨道需要的精密设备,运输过程中还得防震动、防低温,难度可想而知。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么难,那这构想是不是没用?” 其实不是。   专家说,这构想的价值在于 “打开了新思路”。现在咱们的火箭发射主要靠燃料,成本高、污染大,电磁发射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虽然青藏高原的方案暂时行不通,但可以先在平原地区建小型试验轨道,积累技术经验。比如我国已经在海南建了电磁弹射试验装置,用来测试小型卫星的发射,这就是在为未来的大型轨道打基础。   还有个冷知识:美国、日本也在搞电磁发射研究,美国甚至想在航母上装电磁弹射器(不过他们的技术还不太稳定)。   咱们国家在电磁技术领域,靠马伟明院士团队的突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国产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性能就比美国的还稳定。所以青藏高原的构想,不是 “异想天开”,而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前瞻性探索。   现在来看,马伟明院士的构想虽然暂时没落地,但它提醒我们:未来的航天发射,不一定只有 “火箭” 这一条路。   也许再过 20 年,随着材料技术、储能技术的突破,咱们真能在青藏高原建起电磁发射轨道,到时候卫星发射成本能降一半,甚至普通人去太空旅游都有可能。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电磁发射轨道未来能实现吗?要是真建成了,你最想让它发射啥?是卫星、空间站,还是未来的太空旅游飞船?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期待科技带来的惊喜!

0 阅读:37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