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陕西一贫农贪图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长相漂亮,比自己小10岁,农民高兴不已,然而几年后,农民却哭着对她说:你走吧…… 许燕吉的父亲是知名作家许地山,早年家庭环境优越。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949年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奶牛场担任技术员。那时她已结婚,并怀有身孕,生活看似平稳。但1958年,她因工作原因被调往河北偏远乡村,从事农业劳动,丈夫提出离婚,孩子未能保住。她独自面对艰辛,双手因挑水种地磨出老茧,饮食以粗粮为主,工分常被扣减。1964年后,她继续在乡村务农,1969年进一步迁往更远地方,生存压力增大。为了稳定,她决定通过婚姻落户陕西。 魏振德是陕西关中平原武功县的农民,1923年出生,从小未识字,靠种地维持生计。他早年结婚,生子魏忠科,但妻子早逝,他独自抚养孩子。1971年,同村媒人介绍河北女子许燕吉,她不要彩礼,只求安稳。魏振德觉得这桩婚事划算,便同意。两人见面后,她身材匀称,五官清秀,他认为捡到便宜。婚礼简单,许燕吉随他入住土坯房。从此,她不需下重活,他承担农务家事,两人分床而眠。她开始教继子识字,辅导功课,孩子进步明显。村人议论她懒散,不会纺线做饭,但他坚持维护,认为她有文化,能帮孩子。 婚姻初期,许燕吉适应缓慢,不会农活,魏振德独自操持一切。他每天早起下地,傍晚回家烧饭。她逐渐参与轻活,如喂鸡拾柴。继子魏忠科缠她学习,她用树枝教字,孩子考上大学得益于此。几年间,家庭渐趋稳定,她融入乡村节奏。1979年,许燕吉恢复原职,有机会回城任教。她收拾行李时,魏振德得知,劝她离开,认为自己配不上。最终,她拒绝独行,申请将夫子户口迁入城市。1983年,一家移居南京,她在江苏省农科院工作,魏振德适应城市,学做家务买菜。 在南京,许燕吉担任副研究员,还成为南京市政协委员和台盟成员。她照顾年迈母亲,同时安置丈夫和继子。魏振德虽不识字,但跟随她过上安稳日子,不再务农。继子魏忠科大学毕业后就业,一家生活平静。她晚年撰写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记录经历,强调快乐源于自身道理。这段婚姻虽无浪漫基础,却靠相互包容延续。她视魏振德为患难伙伴,不离不弃,直至2006年他去世。她继续工作,直至2014年1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 许燕吉一生跨越城乡,体现时代变迁下个人韧性。她从城市知识分子到乡村农妇,再回城市专家,婚姻成为关键支点。魏振德虽贪图便宜起意,却以实际行动提供庇护,避免她漂泊。这反映出底层民众的朴实担当,也显示知识女性在困境中的务实选择。两人结合打破阶层壁垒,证明婚姻核心在于责任而非门第。继子受益最大,从乡村孩子到城市工作者,完成代际跨越。这故事启示,生活逆境中,简单互助往往胜过华丽承诺。 晚年许燕吉感慨,婚姻如鞋,合脚才知舒适。她与魏振德的结合,虽起于现实考量,却在风雨中筑成坚实纽带。这不只是一段个人史,更折射出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存智慧。无论出身高低,真挚相待都能抵御时光侵蚀。她书中所言,快乐需自寻道理,值得当代人借鉴。
1971年,陕西一贫农贪图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长相漂亮,比
孙玉俊说
2025-09-29 23:00:06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