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需要更多的担当 做了 8 年新能源产业链研究,看《对话》里魏建军的表述,最直观的感受是 —— 他在行业 “卷流量、逐短期利” 的风气里,守住了造车的基本盘,这份清醒值得关注,但也需客观看待其背后的取舍。
先说 “四不为” 的价值:不被资本裹挟,才能在混动、氢能、V8 发动机上做 “全动力战略”—— 毕竟这类投入周期长、短期难见回报,若盯着资本的短期 KPI,根本没法坚持;不搞过度营销、不逐短期利益,反而把精力放在用户满意和员工福利上,这在 “流量优先” 的当下,确实避开了 “重营销轻产品” 的行业坑。
再看全球化思路的务实性:他说 “全球化不是简单出口”,这点切中了很多车企出海的痛点 —— 只靠出口卖车,不做本地适配(比如路况、用户习惯),很容易栽跟头。长城在海外建工厂时同步搭本地研发团队,这种 “扎下去” 的做法,比单纯冲出口量更利于长期品牌积累。
但也要客观看挑战:“全动力战略” 投入大,短期可能拉低盈利效率;不跟风营销,在年轻用户圈层的声量可能弱于竞品。这种路线适合有积累的车企,未必能直接复制。
说到底,魏建军的选择不是 “最优解”,却是行业需要的 “另一种可能”—— 少点 “生意人” 的短期算计,多些 “造车人” 的长期主义,对中国汽车从 “规模” 向 “质量” 转型,是重要的补充。大v聊车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