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8年,严嵩将同乡夏言送进诏狱,看着夏言被斩首,严嵩长舒一口气,心想朝廷再无人敢与自己对抗。可老实人夏言临死前阴了严嵩一把,他向嘉靖推荐了一位门生,严嵩在这个人手里吃尽苦头,最后竟搞得家破人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深秋,北京西市的刑场上,当夏言的人头滚落在地,围观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气声,而站在阴影里的严嵩嘴角微微抽动。 这位掌舵内阁近二十年的权臣,此刻终于铲除了毕生最大的政敌。 他或许以为,随着夏言的死亡,朝堂上将再无人敢与他抗衡。 可他万万没想到,那个看似木讷的徐阶,正从夏言的血泊中缓缓站起。 这个被夏言在绝笔信中称为“性沉毅,识大体”的门生,未来竟会成为亲手埋葬严氏王朝的掘墓人。 严嵩与夏言的恩怨,早在这致命一击前就已纠缠了半生。 两人同为江西同乡,夏言甚至曾提携严嵩担任礼部尚书,可这份恩情最终化作致命的毒药。 严嵩在夏言面前伏低做小的那些年,跪在夏府门前诵读请柬的屈辱记忆,成为他心底最灼痛的伤疤。 当夏言第三次被嘉靖皇帝召回内阁时,他对严嵩提拔的官员大开杀戒,十余位严党成员被罢黜流放。 这种近乎羞辱的清洗,让严嵩的杀心再难按捺。 河套平原的军事提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陕西总督曾铣上书请求收复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区,夏言全力支持这个耗资计划。 精于揣摩圣意的严嵩立刻嗅到机会,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又吝啬国库,怎会真舍得砸钱打仗? 他暗中指使边将仇鸾诬告曾铣克扣军饷,更阴毒的是将夏言拖下水,暗示两人勾结谋利。 恰逢皇宫突发火灾,严嵩趁机煽风点火:“天降灾异,皆因夏言专权!” 迷信的嘉靖果然勃然变色,曾铣被斩首示众,夏言则戴着镣铐踏上归乡之路。 严嵩的狠辣远超常人想象,夏言离京的船只刚驶出通州,他连夜递上的密折就追到了御前。 那份捏造夏言“诽谤君王”的诉状,字字染血。 八十岁的老首辅被锦衣卫从半路押回,在西市断成两截的躯体,成为严嵩权力祭坛上最鲜活的贡品。 但历史总爱开玩笑,夏言在诏狱用最后残墨写下的荐书,竟比严嵩精心编织的罗网更具杀伤力。 那个总沉默寡言的徐阶,像柄入鞘的利剑,静静等待着出刃的时机。 他先收买嘉靖宠信的道士蓝道行,在扶乩时暗示“今日有奸臣奏事”。 恰巧严嵩前来禀报政务的戏剧性场景,让多疑的皇帝心中种下猜忌的种子。 当万寿宫突发火灾,严嵩竟建议皇帝暂居曾被幽禁明英宗的南宫。 这个犯了大忌的提议,被徐阶抓住猛攻。 最终严世蕃的人头落地,严嵩被抄家后蜷缩在祖坟旁的茅棚里,饿得向路人乞讨残羹冷炙。 八十七岁的奸臣咽气前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可连为他收尸的乡亲都嫌晦气。 这场权力游戏最讽刺的莫过于,严嵩用来构陷夏言的“勾结边将”罪名,二十年后原封不动报应在他儿子身上。 而徐阶从夏言那里继承的不仅是政治遗产,更是那种隐忍的智慧。 他像观察实验室的小白鼠般冷眼看着严嵩父子狂欢,直到他们自己把脖子伸进绞索。 当严嵩跪在夏府门前时,没人想到那个谄媚的礼部侍郎会成为一代奸雄。 当徐阶恭敬地为严嵩整理奏章时,也没人察觉这个总低着头的翰林院编修,正在历史阴影里磨刀霍霍。 权力场上的恩怨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 夏言性格刚直却树敌无数,严嵩晚年凄惨却也曾是热血青年。 二十五岁中进士时写下“为国捧心,岂为名利”的理想主义者,最终活成了自己最憎恶的模样。 那些被严嵩冤杀的杨继盛、沈炼们,用鲜血在史书上刻下“奸臣”二字。 可翻开嘉靖朝的账簿,皇帝修道炼丹的巨额开支才是帝国真正的蛀虫。 徐阶扳倒严嵩后同样广植党羽,证明在这个系统里,屠龙少年终会沾上鳞片。 夏言用生命埋下的那颗种子,在徐阶手中长成参天大树时,或许能告慰那具没有头颅的尸身。 信息来源: 十堰日报数字报《探秘明代武当山“寿福康宁”碑刻》 澎湃新闻《大礼议风波,何以成为明代政治的重要转折?》 澎湃号·湃客《严嵩与明代的权力斗争》
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
【1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