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王震去日本考察,出发前,周总理特意交代:“去了日本,不要买他们的东西

谈古论今朝 2025-10-01 00:44:35

1957年,王震去日本考察,出发前,周总理特意交代:“去了日本,不要买他们的东西。”王震到了日本后,却坚持买了手扶拖拉机! 咱得先掰扯清楚1957年的情况,不是总理故意不让买,是当时的处境实在特殊。那会儿中日还没建交,就靠民间贸易搭着线,官方层面敏感得很,而且新中国刚起步,兜里没多少闲钱,总理怕买了没用的东西,既浪费资金又惹来外交麻烦,这份谨慎完全是为国家着想。 再说说王震将军,他当时管着全国的农垦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北的垦区,全是他盯着的“责任田”。出发前他就揣着心事——垦区的战士和农民,天天靠牛拉犁、人扛耙,一块地耕完得耗上两三天,遇上抢农时的季节,急得直跺脚。他心里早就盘算着,要是能找着适合中国农村的农机,哪怕再难也得想办法弄回去。 到了日本的农机厂,王震一看见手扶拖拉机就挪不开步了。不像大型拖拉机挑地块,这玩意儿个头小、转弯灵,不管是南方的小块水田,还是北方的坡地都能用,油耗还低。他没急着拍板,蹲在试验田埂上看工人操作,又拽着技术员问东问西:“这玩意儿一天能耕多少地?坏了好修不?零件能不能自己造?”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当场就拍了板:“总理不让买,是怕买错、买亏,这拖拉机能救咱农业的急,咱买得对!” 后来这一批手扶拖拉机运回国,直接拉去了新疆、黑龙江的垦区,一开机就成了“香饽饽”——原来一亩地耕完要3天,现在大半天就搞定,还省了不少人力。周总理知道后,不仅没批评王震,还夸他“懂实际、敢担当”,说“政策是死的,可老百姓的需求是活的,这样的‘破例’,咱欢迎”。 其实这事儿最让人佩服的,就是王震将军不唯上、只唯实的劲儿。他没把总理的交代当成“死规矩”,也没因为怕担责就缩着,眼里装的全是农业发展的急难愁盼,买拖拉机不是乱花钱,是精准戳中了当时的需求,还为后来中国农机工业的起步攒了经验——后来咱自己造手扶拖拉机,不少技术参考就是从这批机器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8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