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明翰之女因没钱而辍学,毛主席得知后特批:转入北京农大! 你可能不知道,这姑娘本名叫夏芸,她爹夏明翰1928年就义时,她还不到半岁。夏明翰在遗书上给她取了小名“赤云”,还叮嘱妻子“坚持革命继吾志”,这嘱托成了她们母女俩的活法。 夏芸长到记事起,就跟着妈郑家钧四处躲难。国民党特务追着要斩草除根,母女俩只能靠一辆三轮车颠沛流离,这家住十天那家借半月。郑家钧是湘绣女工,胳膊上还留着当年掩护夏明翰罢工的枪伤,为了养女儿,她白天绣活晚上糊纸盒,累得直不起腰也不肯改嫁,更拒绝组织的特殊照顾,说“有手能养活自己”。 1949年夏芸考上了武汉大学,当时她别提多激动,因为父亲的遗体就安葬在武汉鹦鹉洲,能守着爹读书是她最大的心愿。可只读了半年就扛不住了,母亲打零工的钱连伙食费都不够,辍学的念头压得她整夜睡不着。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立马想起了老战友夏明翰。他记得夏明翰当年搞农运时说过“为农民所信仰”的话,也记得那个叫“赤云”的小姑娘。直接通知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李先念:把孩子送北京农大去,那儿对军烈属有供给制,能让她安心读书。 北京农大那会儿刚由几所院校合并不久,校长还是毛主席后来亲自任命的孙晓村。夏芸进去后没敢提自己的身份,跟着同学在卢沟桥农场实习,整地捡石头,坐马扎听教授讲课,吃窝窝头就咸菜也甘之如饴。她知道这机会多金贵,是爹用命换来的,更是组织给的。 后来夏芸从农大毕业,主动要求去江西老区,在深山里搞农业研究,住过溶洞吃尽苦头,成了我国第一代农业女专家。她跟她妈一样低调,子女们也从没靠“烈士后代”的名头谋过便利。 这事儿细想挺让人感慨,当年烈士家属的优抚机制还没那么完善,夏芸差点因为没钱断了学业。但毛主席的特批不是搞特殊,是没忘了烈士的遗愿,更没亏了烈士的后代。反观现在,有些人家靠着祖辈光环耀武扬威,跟夏芸母女比,真该脸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0年夏明翰之女因没钱而辍学,毛主席得知后特批:转入北京农大! 你可能不
谈古论今朝
2025-10-01 23:44:3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