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其他常任理国都同意印度巴西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我们可以有条件同意 说起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安理会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从二战后就定下来了,握着一票否决权,决定全球大事。可现在世界变了样,新兴国家崛起,拉美、非洲、亚洲的声音越来越大,总不能老让那五个国家一家独大吧。印度和巴西作为金砖国家里的老大哥,人口多、经济体量大,一直嚷嚷着要进常任理事国。问题是,进去了怎么分权?这就牵扯到中国的一贯立场:支持,但得有条件,尤其是不能随便给否决权。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就热了,至今没个准谱。G4集团——日本、德国、印度、巴西——联合起来推提案,要加四个常任席位,还带否决权。可反对声浪也不小,不结盟运动国家和非洲联盟觉得,这么加下去还是发达国家占便宜,得给发展中国家多留位置。中国呢,一直在中间调和。咱们支持增加常任席位,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这符合公平正义。但关键是,新成员的权利得跟实际贡献和责任匹配,不能一上来就手握否决大棒,动不动就把决议卡死。 中国为什么这么想?简单说,现实主义。安理会这机制,本来就是为了高效决策,二战后设计时就考虑了平衡列强利益。要是随便扩容,还全给否决权,那以后开会得成什么样?决议堆积如山,啥事儿都推进不了。拿印度来说,它是南亚大国,经济增速快,国际影响力升,但中印边境摩擦这些年没断,互信基础还得磨合。要是给它否决权,万一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卡脖子,那不是自找麻烦?巴西也类似,拉美代表性强,但国内治理问题多,国际上立场有时摇摆不定。中国支持它们入常,是看重新兴市场的合作潜力,但前提是别让机制失衡。 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态度,也得看清。美国最近表态,支持日本、德国、印度、巴西进常,但直白加了条件:新成员没否决权。这跟中国思路差不多,美国人精明着呢,他们不想稀释自家影响力。俄罗斯呢,更直接,支持印度和巴西入常,还提名巴基斯坦和南非,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占更大份额。英国和法国相对温和,法国甚至推过常任理事国自愿暂停否决权的想法,但没落地。总体上,五常里没人铁板一块反对扩容,但都卡在否决权上。这就给了中国空间:如果其他四国都点头同意印度巴西入常,咱们可以跟进,但必须明确新席位不带否决权。 这条件不是中国独创,而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宪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讲维护和平,决议需集体行动。要是新成员全有否决权,安理会就从决策机构变停车场。历史上看,现有五常的否决权用得不少,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卡了上百次,俄罗斯在叙利亚上也挡了不少。但这也证明,否决权是双刃剑,用多了伤自己。中国这些年用否决权很少,主要在台湾问题和南海议题上,目的是防外部干涉核心利益。新成员进来,得先适应集体决策,别一上来就乱用工具。 中国的支持是战略性的。金砖机制里,中国、印度、巴西是铁三角,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它们入常,能拉近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对接。巴西是拉美门户,印度是南亚枢纽,要是它们在安理会有席位,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就更稳。但条件性同意,也是在划底线:入常后,得尊重多边规则,别单干。拿2023年的事儿说,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支持印度早日入常,但得通过协商一致,避免对抗。这话接地气吧?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利益交换。 国际社会反应呢?支持的多,反对的也有。非洲联盟要两席常任,还带否决权,觉得不公就罢。阿拉伯国家担心印度入常后,中东问题被边缘化。日本和德国急眼了,它们是G4核心,却总被中国卡脖子——中国明确反对日本入常,因为历史问题和钓鱼岛争端还没清。印度媒体有时酸溜溜,说中国不支持是嫉妒,但事实是中国最早公开支持印度入常的P5成员之一。巴西相对低调,更多求稳,认可限制否决权的可行性。 长远看,这改革得一步步来。联合国大会有决议,推动安理会扩容,但实质变更是P5的共识。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又开讨论,中国代表张军发言,强调公平分配席位,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加代表性,但新成员权利需渐进。巴西外长也表态,欢迎中国支持,但得确保拉美声音不被淹没。印度总理莫迪在G20上提过,改革安理会是优先议程,但没提否决权细节。可见,大家心知肚明,这事儿急不得。 为什么中国这么坚持条件?因为咱们是负责任大国。安理会不是俱乐部,是全球和平的守护者。要是机制乱套,发展中国家利益谁护?中国方案是增加六席常任,其中亚洲两席、非洲两席、拉美两席,全带有限否决权——意思是,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外,别乱否。相比G4的激进,这方案更务实,也更接地气。印度和巴西要进门,得先认清门槛高低。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