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之后,带着一颗悬着的心进京觐见康熙,明知道这趟是“死路一条”,可令人意外的是,康熙不但没有动他一根毫毛,反而放过了这个他曾经恨之入骨的人。 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纳闷:康熙不是向来记仇吗?姚启圣明摆着是“顶撞过他”的人,怎么这次反而没下手?这事儿还真不是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 姚启圣这个人,他是福建人,算是明末清初那拨儿科举出身的实干派。他入仕后,走的是文臣路线,可偏偏又有股子武将的冲劲。 从康熙年间的福建督抚,到后来接手处理郑氏在台湾的残局,他的履历比起一般的清廷官员,确实突出得很。可惜这人刚直,跟康熙的关系一直不算好。 最典型的一件事,是他早年在福建时上疏弹劾同僚,连带着把康熙的一些政策都摆上了台面,那份奏疏直白得一点情面不留。康熙当然不高兴,心里记了仇。 后来康熙任命施琅为主将,准备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姚启圣当时是福建巡抚,也参与了整个军事部署。问题就出在这里。姚启圣跟施琅向来不合,两人争权夺利的事,朝廷上下都知道。 施琅是武将出身,脾气火爆,姚启圣是文臣,讲规矩、讲章法,这俩人一碰面就是火星撞地球。收复台湾这件事。 本来是施琅指挥,姚启圣却在后方处处掣肘,甚至有人说他私下给郑氏通风报信,当然这事儿朝廷没查实。施琅气得直上奏,说姚启圣坏事,结果康熙也动了杀心。 按理说,这种情况,姚启圣应该是凶多吉少。可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他做了两件事,悄悄扭转了局势。第一件,是他在台湾成功安抚了郑氏旧部,没让岛上局势失控。 第二件,是他主动请辞,带着一副“死就死吧”的态度进京面圣。这不是怂,这是有分寸。他知道康熙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服从,而是结果。 这场战役最终以清军胜利收场,台湾顺利纳入版图,民心也没乱,这些功劳,姚启圣虽不是主帅,却也有一份。 康熙见他进京,大概率也是先压了火气,冷静下来一想,杀了姚启圣,舆论反弹是小事,真正麻烦的是打击了文臣系统的信任。 姚启圣是典型的“懂政策、能执行”的地方大员,杀了他,谁还敢替朝廷办事?再说了,这人还真不是贪官污吏,干净得很。 就连他出发前,把家产分给邻居、给老婆留封信的事,后来都传到康熙耳朵里。康熙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这种“舍生取义”的姿态,恰好符合他推崇的“清官风骨”。 还有一点别忽略,康熙那个时候正在全国推行“更化新政”,他需要一批能干事、敢担责的人。姚启圣虽然有“前科”,但骨子里是忠臣,康熙如果真杀了他,等于自断一臂。 所以最终康熙没有动他,反而让他继续留任。这一决定,其实是康熙政治智慧的体现——他用人,不是看你跟他关系好,而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有无忠心。 从整个事件上看,姚启圣和康熙的关系,是典型的“君臣相斗,斗而不破”。康熙年间的很多政治任命,其实都有这种微妙的博弈。 不是说皇帝一句话就能定人生死,而是要考虑时局、民意、官场生态等多重因素。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巩固统治的关键阶段,台湾刚刚纳入,不容乱,朝廷也不能因为内斗而失去民心。 这种时候,康熙选择放姚启圣一马,实则是为大局着想。 参考资料: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姚启圣 2022-12-10 10:16·和政发布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之后,带着一颗悬着的心进京觐见康熙,明知道这趟是“死路
律便利小店
2025-10-03 15:37: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