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所以恨中国,说白了还是嫉妒,因为在1981年,1982年,印度GDP都无比

寒星点墨海渺 2025-10-06 01:23:07

印度之所以恨中国,说白了还是嫉妒,因为在1981年,1982年,印度GDP都无比接近中国,当年可以说都差不多。 在四十多年前的某个普通日子,两位亚洲巨人并肩站在起跑线上,经济规模几乎一模一样,谁能想到,这份“差不多”竟成了日后纠缠的隐痛?印度为何对中国生出那么多怨气,说白了,还不是那份藏不住的嫉妒心作祟? 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在发展中国家阵营里算得上难兄难弟。198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58亿美元,印度是1813亿美元,俩数字咬得死死的,相差不到150亿美元。转眼1982年,中国升到2051亿美元,印度也追到1851亿美元,差距拉不开,基本平手。两国土地广袤,人口都逼近十亿,资源人均摊薄,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农业占大头,出口多是原材料,外汇紧巴巴的。贫困面广,教育覆盖跟不上,国际上谁也说不清谁更有戏。中国推进计划稳当,印度选举热闹,各有各的路子。 说起这“差不多”的日子,得从两国底子说起。中国那时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农村重担压身,城市工厂产量低。印度呢,独立三十多年,种姓旧习根深,官僚层级多,宗教民族事端不断。俩国家都属发展中,联合国数据里并列,潜力股没错,可起步都慢吞吞。八十年代初,世界银行报告里,中印经济结构雷同,重农轻工,制造业弱鸡。外资没多少门路,技术靠自力更生。两国领导人那时总在会议上碰头,聊发展心得,数据摆桌上,谁也没占上风。老百姓日子苦哈哈的,城市里自行车是主流,乡村靠天吃饭。国际观察家看热闹,有人说中国执行力强,有人夸印度民主活络,总之,谁努力谁赢面大。那段日子,中印像一对双胞胎,穿同款衣服,走同条路,谁知分岔口一到,路就变了样。 中国转折来得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定调改革开放,这步棋走得准。沿海试点特区,招商引资开门迎客,制造业抓牢不放。农村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上来了,产量蹭蹭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超9%,外资进来建厂,技术转移快。产业链从零搭起,纺织鞋帽先出口,渐渐上电子机械。印度那边,八十年代还守着旧框框,许可证制度卡脖子,私营企业喘不过气。种姓制拖教育后腿,劳动力素质低,官僚审批慢吞吞,政策一变再变。宗教节日多,社会矛盾易发,发展节奏总被打断。到1991年,印度才在危机逼迫下搞经济自由化,晚中国整整13年。这13年,雪球越滚越大,中国已成世界工厂雏形,印度还在原地磨蹭。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稳扎稳打,基础设施下血本,公路铁路电网铺开。外贸额翻番,加入WTO前夕,订单满天飞。2001年12月11日正式入世,关税降了,出口井喷,制造业升级换代,高科技产业冒头。印度改革后虽有起色,软件服务外包亮眼,但制造业没跟上,基础设施补课慢。种姓和宗教问题纠缠,罢工罢市常见,政策执行总打折扣。八十年代中印GDP比值1比0.9,到九十年代末,中国拉到1比0.4。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总量超日本,印度还在追赶。2024年,中国GDP达18743亿美元,印度3909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4.8倍。人口上,印度超中国1亿多,可人均产出差远了。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出口全球,印度依赖服务和汇款。周边越南印尼制造业起飞,本来比印度小,现在出口超它。中国产品进印度市场,手机家电热卖,本地替代跟不上。 这差距搁谁身上都窝火,尤其印度自带南亚老大哥范儿,历史文明底气足,总想在国际上争口气。媒体天天炒中国威胁,边境小事放大成大事,西方风向标一吹,舆论更偏。政客国内经济卡壳,失业贫富拉大,基础设施烂尾,就拿中国当靶子转移视线。喊抵制喊得欢,可中国货照买不误,商场里小米华为堆山。印度人喊“我们是下一个中国”,可数据啪啪打脸,科技军工基建全线落后。中国高铁四通八达,印度铁路老旧;中国出口全球,印度进口依赖。周边小国超车,越南工厂转得飞起,印度焦虑加倍。说白了,这嫉妒根子在八十年代那“差不多”上,当年平起平坐,现在连尾灯都摸不着,心理落差大。 中国这些年靠实干,一步一脚印,改革开放40多年,稳中求进。教育普及,劳动力素质高,政策连续性强,产业链完整。印度内部摊子多,教育不均,官僚低效,民粹干扰,发展总出岔子。两国作为邻居,和平合作才是正道,中国推“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区域繁荣大家沾光。印度若想赶上,得直面自家问题,教育基础设施工业政策全抓牢,光喊口号没用。

0 阅读:246
寒星点墨海渺

寒星点墨海渺

寒星点墨海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