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普京通电话聊中东,五常除了中国,都和以色列不错? 就在10月6日,克里姆林宫官网冷不丁扔出一则简短通报,说普京和内塔尼亚胡通了电话。普京生日在即,内塔尼亚胡先送上祝福,然后普京也不失礼数,回敬了一句“住棚节快乐”。看似只是节日问候,背后却藏着中东局势的最新风向。 就在同一天,哈马斯和以色列在沙姆沙伊赫悄悄展开间接谈判,围绕美国提出的“20点停火计划”谈得正热。 普京不动声色地表态说,只要美国的方案能促成两国方案,俄罗斯乐意支持。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不打脸以色列,也没得罪巴勒斯坦,还顺势刷了一波“和平中介人”的存在感。 而内塔尼亚胡呢?他在电话里并未退让一寸,依旧强调以色列的核心诉求:人质要放,哈马斯要除,安全要保。 普京没有反驳,只是回到那句老话:“通过国际法和两国方案解决。” 听起来像是外交辞令,实际是给自己留足了回旋空间,俄罗斯从不在中东选边站,它选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边。 如果有人还以为俄以之间关系因加沙战火而破裂,这通电话就是现实的耳光。 哪怕俄罗斯在联合国投票时站在巴勒斯坦一边,哪怕它批评以军空袭造成平民伤亡,可一到关键节点,莫斯科和特拉维夫之间的热线总是在线。 叙利亚上空,俄军与以军设有专门的“冲突规避机制”,彼此默契得连对空雷达都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正因如此,普京与内塔尼亚胡的对话,才格外刺眼。对比之下,中国与以色列之间的沟通几近真空。 不是没有管道,而是缺乏那种随时能拨通的“高层直线”。 中国呼吁停火、主张两国方案、反对双重标准,但以色列听得进去吗?它连正面回应都懒得给。不是中方声音不够大,而是以方压根不打算听。 以色列最擅长利用的,正是五常之间的缝隙。美国是它的老铁,哪怕特朗普这阵子“降温处理”,也不过是手段变了,底色没变。 拜登上台时还喊着“两国方案”,现在呢?连“人道停火”都不敢提太响,深怕惹恼以色列右翼。 英国和法国呢?嘴上说承认巴勒斯坦国,转头又照常与以色列签情报共享协议,在伊朗核问题上继续站队。 9月那会儿,英法刚刚投票支持联合国两国方案,几天后就齐声谴责哈马斯,要求释放人质。嘴脸看似中立,实则“偏得有技术”。 至于俄罗斯,它跟以色列的关系,是摆明了的“灰色合作”。两国在叙利亚有默契,在伊朗核问题上有交集,在武器销售上有博弈,但从不撕破脸。 哪怕普京公开批评以军空袭医院,批评完了,该通电话还是通,该合作的项目照样继续推进。 为什么偏偏中国成了“沉默的五常”?不是中国没站队,而是以色列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把中国当“沟通对象”。 外交部表态时,以方媒体几乎零报道;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时,以方代表根本不在场。连最基本的政治存在感都不给留,这不是误解,是战略选择。 以色列对中国的防备,从来不是秘密。一方面是中美关系的牵制,另一方面是中国与伊朗的密切合作。 以色列担心中国在背后扶持它最忌惮的对手,哪怕中方从未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这种“疑人不用”式的外交判断,让中以关系始终停在“经贸热、政治冷”的尴尬区间。 这几年,中国一再强调愿在中东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和平进程,甚至成功斡旋了伊朗与沙特的和解。 但到了以色列这儿,仿佛一切努力都被无视。不是以色列傲慢,而是它认定,中国在当前格局中,不具备直接影响以色列战略选择的筹码。 回到普京与内塔尼亚胡的通话,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节日致意,而是一场大国的“战略确认”。 以色列清楚,俄罗斯不会为了巴勒斯坦与它反目;俄罗斯也明白,以色列虽然嘴硬,但在叙利亚问题、伊朗核谈、武器制衡上依然离不开合作。 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真实面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灰色格局。 而在这一格局中,中国的角色异常孤独。不是不努力,而是还没找到真正的话语入口。 没有高层热线、没有军事协调、没有情报互换,甚至在本轮冲突中,连最基本的外交磋商都未见踪影。不是中国不愿参与,而是以色列压根不愿回应。 以色列不是不看重中国,而是暂时不需要。在它眼中,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武器、情报、军援的国家,而非只发声明、呼吁和平的“旁观者”。 它理解权力的逻辑,也利用权力的缝隙,这正是内塔尼亚胡的拿手戏。
内塔尼亚胡普京通电话聊中东,五常除了中国,都和以色列不错? 就在10月6日,克里
地缘历史
2025-10-09 11:47:55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