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东海突发对决,歼-16骑脸输出,强势驱逐加拿大军机 10月6日,东海上空,中国空军与加拿大军机的一次罕见对峙被首次曝光。 事件发生数日后,加拿大媒体率先放出所谓“危险拦截”画面,意图渲染中国军机“咄咄逼人”的形象。 然而,真正的故事远非加方那样简单。真相是,加拿大CP-140侦察机在毫无通报的情况下,悄然逼近赤尾屿方向,中国歼-16紧急升空,贴脸输出,一场空中硬刚就此上演。 这不是第一次。2023年、2024年,加方军机多次在东海挑衅,早已被中方警告。 而这一次,中国空军没有再选择“温吞回应”,而是用行动告诉对方,这是红线,不容碰触。 歼-16全副武装,霹雳-15、霹雳-10导弹高调挂载,近距离展示火力,距离一度缩小到不到60米。 无线电通话中,中方口令清晰:“你已进入中国防空识别区,立即离开!”没有试探,没有犹豫,只有明确的驱离。 加方试图以“联合国任务”掩盖其真实意图,声称执行所谓“霓虹行动”,监控对朝制裁违规行为。 但问题在于,联合国从未授权任何国家在他国防空识别区内进行此类侦察。 中方多次重申,赤尾屿属于中国固有领土,任何未经许可的飞行都将被视为敌对行为。加拿大此举,看似孤军深入,实则背后有明确的战略协同指令。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加拿大此类行动并非单点行为,而是五眼联盟对华围堵战略的组成部分。 CP-140侦察机并非首次现身东海,其长期驻扎在日本嘉手纳基地,早已融入美日澳的联合侦察体系。此次飞临赤尾屿,既是军事探测,更是一次舆论设局。 加方媒体早已随机登机,拍摄画面准备“定调”,一旦中方拦截,就能在全球舆论场打出“受害者”牌。 而这次,中国没有让他们得逞。歼-16的战术运用堪称精准。没有开火,没有过度动作,却以“骑脸压制”的姿态,完成一次极具信号意义的驱离。 歼-16最大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具备空中格斗和远程打击双重能力,自带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搜索系统,早已不是单纯的空优平台。 这种“沉默中带针”的应对方式,既展现了专业克制,也释放了不容侵犯的警告。 中方军机不再仅仅是反应者,而是主动控制局势的主导者。10月6日事件发生后,加方军机迅速转向,最终撤离相关空域。 中方声明中再次强调:行动“合法、专业、必要”,是对非法入侵的正当回应。 与之对比,加方防长布莱尔急于在媒体前表态,声称“中方鲁莽”,意图制造“受害者”叙事。可惜事实不站在他这边。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三周后,加拿大“渥太华”号护卫舰又在南海挑衅,所载CH-148直升机再次逼近中国西沙空域。 这起事件中,中国歼-11战斗机果断升空,距离直升机仅30米,并发射照明弹示警。 加方再次炒作“中国挑衅”,但其连续两次的高风险行动,已明显暴露出深层战略意图。 加拿大在亚太的存在感本就有限,几艘护卫舰、几架老旧侦察机无法真正撼动地区格局。 但他们想要制造的,是“中方咄咄逼人”的形象,是一次次用镜头制造的“危机感”。 这些行为,无非是为配合美方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营造“自由航行”受阻的舆论氛围。 可惜,中国军方早已跳出被动应对的旧模式,如今的“空中喊话”背后,是一次次实力与意志的展示。 歼-16不是第一次在东海演绎“临界逼退”。去年在东海上空,它曾以无线电静默+“滚筒翻”机动,瞬间锁定两架隐身战机,被外媒推测为F-22。 这种战术已成为中国空军对隐身目标的应对范式。 此次拦截CP-140,则更像是一次“标准作业流程”的展示:识别、逼近、通告、展示火力、警告驱离,步步紧逼,毫不含糊。 从战术层面看,中方在东海的空中态势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已达到全天候、全时段覆盖。这种能力,背后是歼-16、歼-20、空警-500等多型机种的体系化联动。 换句话说,CP-140的每一次盘旋,都在中国空军的视野中。这种“你动,我锁”的格局,已经构成对外军侦察行动的实质性威慑。 加拿大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刷存在感”,那么中国的回应就是“划红线”。在这个多方博弈的东海空域,任何一次试探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但中方的态度已然明确:不挑事,也不怕事。歼-16的贴脸驱离并非偶发,而是一次政治与军事信号的精准释放。 它告诉外界,中国在东海的主权底线,不能触碰,更不能试图模糊。 当前局势下,加拿大的言行显然已成为“五眼”阵营中的“急先锋”。但他们应当明白,在中国家门口搞挑衅,不会有“安全距离”的神话。
歼-16东海60米强势骑脸!中方导弹挂载驱离加拿大侦察机,现场画面首次公开
地缘历史
2025-10-10 18:49:46
0
阅读:98
小心
诱骗进领空直接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