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老家,作者发现亲戚关系全靠父母维系:自己和表兄妹、堂兄妹越来越淡,连小辈名字都叫不出;酒桌上年轻人低头刷手机,长辈却热热闹闹聊不停。对比小时候走亲戚的热闹,作者忧虑“父母不在,亲戚关系就断了”。这事戳中很多人,网友们纷纷吐槽现代亲情变淡的原因,背后藏着时代变迁里亲情维系的大问题。 一、国庆探亲现场:一边热闹一边冷,亲戚关系全靠父母“撑场子” 今年国庆回老家用,我算是真切感受到“亲戚关系的分水岭”了——全看父母在不在。 父母提前好几天就张罗,给各家亲戚打电话,说“趁国庆大家聚聚”,好不容易把表兄妹、堂兄妹还有几家的小辈都凑到一桌。结果开席后,场面特别割裂:长辈那桌热得像开联欢会,我爸我叔他们推杯换盏,从“今年庄稼收成”聊到“谁家孩子考大学”,笑声能传半条街;我们这桌年轻人呢?一个个捧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偶尔有人抬头对视,也只是尴尬笑一下,接着又低头刷短视频、回消息,全程没几句正经聊天的。 更扎心的是对小辈的陌生感。我叔家的孙子都上小学了,我喊了半天“那个…小朋友”,愣是想不起他名字;小孩也怯生生的,躲在他妈身后,根本不认识我。我突然就想起小时候:那时候逢年过节走亲戚,我们一群孩子追着跑,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唠家常,哪家有事大家都主动搭把手,那种热乎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暖。可现在呢?别说小辈,就连我和同龄的表兄妹,一年也见不到一次,微信聊天记录停留在“新年快乐”。 我忍不住跟我妈感慨:“妈,要是以后你们不在了,我们这些亲戚,怕是再也聚不起来了。”我妈叹了口气,没说话,但眼神里的无奈,我看得清清楚楚。 二、为啥亲戚关系越来越淡?不是感情变了,是“维系纽带”断了 很多人都有同感:现在的亲戚关系,远不如父母那辈亲。其实不是大家不想亲,而是时代变了,维系亲情的“纽带”,悄悄断了。 (一)第一个原因:“相处时间”没了,感情自然淡了 网友说得特别实在:“以前放学一群孩子疯玩,差三四岁都能玩到一块儿;现在孩子一上学就住校,放学要么补课要么在家玩手机,连邻居都不认识,更别说亲戚家的孩子了。” 父母那辈为啥亲戚亲?因为大家住得近,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你家借我袋盐,明天我帮你家看孩子,日常相处多了,感情自然深。可现在呢?我们这代人大多在外打工、定居,一年回一次老家就不错了;就算在同一个城市,也忙着上班、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根本没功夫走亲戚。孩子更是从小在“圈养”里长大,缺少和亲戚小辈相处的机会,没一起玩过、没共同回忆,怎么可能亲? (二)第二个原因:“付出心态”变了,没人愿做“主动的人” 有网友吐槽得特别犀利:“谁肯吃亏、谁肯掏钱,亲情聚会就能热热闹闹;现在年轻人个个计较得很,一年花几万旅游不心疼,却不肯花几千请亲戚吃两桌。” 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确实戳中了一部分现实。父母那辈走亲戚,讲究“礼尚往来”,但更看重“情分”:你给我家孩子买个书包,我下次给你家带点土特产,不纠结“谁花得多、谁花得少”,只想着“多走动才亲”。可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走亲戚麻烦”“要花钱还费时间”,宁愿宅家也不愿主动组织聚会;就算聚了,也有人计较“这次我掏了钱,下次该谁请”,少了那份“不计较”的真心,感情自然热不起来。 (三)第三个原因:“社交方式”变了,手机代替了面对面 还有网友说:“以前没手机,大街上都是坐着聊天的人;现在大白天都关着门,人人抱着手机,连跟家人说话的时间都少,更别说亲戚了。”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手机确实方便了社交,但也稀释了“面对面的温暖”。以前走亲戚,坐在一起唠嗑、吃饭,哪怕不说话,那种热闹的氛围也能拉近距离;现在呢?就算聚到一起,大家也忙着刷手机,把“陪伴”变成了“在场的缺席”。久而久之,亲戚之间没了共同话题,只剩下“礼貌性的问候”,关系淡了也就在所难免。 三、网友吵翻:亲戚关系该留吗?有人觉得没必要,有人说不能丢 这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大家的观点特别不一样,其实本质是“现代人对亲情的不同态度”: - “没必要维系”派:“亲戚又怎么样?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算了,现在靠自己才最实在。我一年到头不联系亲戚,也没觉得少点啥。”“现在大家生活节奏不一样,价值观也差得多,强行聚在一起反而尴尬,不如各自安好。” - “必须留住”派:“亲戚是血缘连着的,父母不在了,这些人就是最亲的人了。我每年都主动组织表哥表姐聚会,哪怕就吃顿饭、聊聊天,也不想让关系断了。” - “顺其自然”派:“不用刻意强求,合得来的亲戚自然会常联系,合不来的也别勉强。关键是对身边的亲人好点,比如常回家看看父母,比纠结‘远房亲戚关不关心’实在。”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现在还常和亲戚联系吗?如果父母不在了,你会主动维系和表兄妹、堂兄妹的关系吗?你觉得亲戚情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必要留着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国庆回老家,作者发现亲戚关系全靠父母维系:自己和表兄妹、堂兄妹越来越淡,连小辈名
笔尖下说法
2025-10-10 00:01: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