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报道: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升级,明确纳入半导体 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发布两

景铄看科技 2025-10-10 11:39:34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升级,明确纳入半导体 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发布两项与稀土出口管制相关的公告,以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为由,扩大了对加工技术的限制,并将限制对海外国防和半导体制造商的出口。   商务部这次发布的公告,表面看是对稀土相关加工技术出口的管理加强,但细看之下,真正的重点是它首次明确点到了“半导体制造商”。   这个表述其实耐人寻味。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敏感、技术封锁屡见不鲜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动作其实是对外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不仅能掌握稀土资源的出口话语权,还能在技术出口层面进行精准调控。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这样的政策调整其实并不突然。近年来,中国在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化、集约化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政策上也逐渐从“资源出口”向“技术出口”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是为了提高产业附加值,更重要的是提升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主动权。   以前是大家都从中国买稀土,现在是你想买还得看你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规、是不是值得信任。   这种“精细化管理”,说白了,也是为了防止关键资源被外部势力用于不利于中国的领域,比如某些国家的军事扩张、技术封锁等。   当然,这种政策调整也并不是封闭,而是有原则、有边界、有弹性的。商务部的公告中明确提到,此举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这就意味着,中国并不打算断供,而是要确保稀土资源和相关技术的使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实际上,很多国家在关键资源出口上都有类似的管控机制,中国不过是把自己的制度体系做得更规范、更透明了些,顺带还能让外界明白一点:稀土不是无条件的公共资源,而是国家战略资产。   这样一来,那些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供应的国家和企业,自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不单是要找替代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和中国谈合作方式。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以我为主”的博弈方式。   过去我们常说“卡脖子”问题,现在换个角度,中国其实也有自己的“王牌资源”。只不过这张牌一直没怎么打,现在政策一出,全世界都得重新估算一下成本和合作策略了。   整体来看,这次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升级,不是一时之气,也不是简单的防御性动作,而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中主动出招的一步棋。   它既考虑了国家安全,也兼顾了产业发展,更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开采,更在于管理与掌控。   稀土作为中国的战略资源,不再是别人眼里随时可取的“公共物资”,而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部分,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   未来,这种政策工具的使用可能会更加常态化、制度化,成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一项重要支撑。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条新闻,而是一个长期战略调整的信号。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中国不再只做原材料的提供者,而是要做规则的制定者。   而这种规则的制定,正是建立在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和国家意志的共同支撑之上。你可以不服,但你必须考虑;你可以另寻出路,但你绕不开中国。这才是稀土政策调整的真正意义所在。 素材来源:商务部回应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 2025-10-09 16:36·海峡网

0 阅读:44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