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十万,但会把剩下的六十万送到前线。因为他清楚,自己再贪更多,士兵没饭吃,军队就打不了仗。可要是把这笔钱交到东林党手里,他们能给你贪走九十万,真正用在军队的微乎其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把明朝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杀魏忠贤后东林党 “贪得更多”,其实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 —— 这种说法只盯着 “贪污比例” 这一个小点,却忽略了明朝末年更深层的制度崩塌与社会危机。 魏忠贤掌权时,确实能给前线送过去部分军费,可这并非他 “有底线”,而是他的权力根基和明朝的统治绑在一起。他是宦官,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一旦明朝垮了,他的荣华富贵、甚至性命都会跟着没了。所以他得保证军队能打仗,能守住朱家的江山,这样他才能继续在朝堂上作威作福。 他贪四十万留六十万,本质上是 “在保自己权力的前提下捞钱”。而且他的 “能办事”,是建立在打压异己、破坏朝堂规则的基础上的。 他任人唯亲,把忠于自己的人安插在各个岗位,不管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对反对他的官员,要么下狱,要么流放,搞得朝堂上人人自危,没人敢真正提建议、办实事。这种 “高效” 是用牺牲政治生态换来的,短期看能集中力量,长期看却让明朝的官僚体系越来越腐朽。 再看东林党,说他们 “贪九十万留十万”,也是以偏概全。东林党里确实有贪腐的官员,但不能把整个群体都归为 “只懂贪污” 的废物。他们的问题,更多是 “理想主义过剩,实干能力不足”,再加上市民阶层和江南士绅的利益绑定,导致他们在关键政策上犯了错。 比如明朝末年最需要解决的 “收税” 问题,东林党因为代表江南士绅的利益,坚决反对向工商业、矿业征税,非要把税负压在已经民不聊生的农民身上。结果呢? 农民被逼得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就是这么壮大的。他们不是故意要搞垮明朝,而是被自身的利益和认知局限住了,做不出有利于国家整体的决策。 更关键的是,明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远不是 “换个人掌权” 就能解决的。当时明朝面临的问题,比 “军费被贪多少” 严重得多。 从外部看,后金(清朝前身)在东北崛起,不断南下侵扰,明朝的军队既要对付后金,又要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而且明朝的军户制度早就崩溃了,士兵战斗力低下,很多时候都是一触即溃,就算军费能足额送到前线,也未必能打赢仗。 从内部看,土地兼并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皇族、官僚、地主们占据了大量土地,却不用交税,而农民手里没多少土地,却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再加上明末频繁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接连不断,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会去拥护明朝? 还有明朝的财政制度,从建立之初就有问题。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工商业税占比极低,而且藩王、勋贵们还享有各种免税特权,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常年入不敷出。到了末年,军费、救灾费用激增,财政彻底破产,就算魏忠贤没死,他也不可能凭空变出银子来填补这个窟窿。 所以说,“杀魏忠贤导致明朝垮台” 的说法,其实是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魏忠贤不是什么 “能办事的贪官”,东林党也不是纯粹的 “只会贪污的废物”,他们都是明朝腐朽制度下的产物。 明朝的灭亡,是制度崩塌、财政破产、外患内忧叠加的必然结果,就算魏忠贤活着,也顶多是延缓一下灭亡的时间,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看待这段历史,不能只盯着 “谁贪得多、谁贪得少”,更要看到背后深层的社会矛盾和制度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明朝为什么会走向灭亡,也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信源:澎湃新闻——明朝灭亡是因为崇祯诛杀了魏忠贤?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