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胃口大得出奇,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赤裸裸地说,美国希望能掌握台湾芯

文史啊旺 2025-10-12 17:47:02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胃口大得出奇,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赤裸裸地说,美国希望能掌握台湾芯片产能的50%,采取“五五分”方式制造美国所需的半导体,他声称这样做是要确保美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做该做的事”。直白了说,卢特尼克的意思就是让台湾当局拿出一半“台积电”给美国,也就是“保护费”,让美国有能力与中国大陆进行对抗。美国政府的春秋大梦太离谱。 台湾的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牛得不行,基本垄断了高端芯片的生产,美国的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全都离不开它。数据显示,台湾占全球先进芯片产能的90%以上,美国本土呢?连20%都不到。过去几年,美国为了摆脱这种依赖,搞了个CHIPS法案,砸了上百亿补贴本土建厂,还拉着台积电来亚利桑那州投资。台积电确实来了,第一座工厂2024年底动工,总投资已经到650亿美元,计划到2028年产出几万片晶圆。可美国人觉得这不够,卢特尼克这次直接升级要求:不光本土建厂,还得让台湾那边把产能对半分,美国本土生产一半,台湾补上另一半。换句话说,美国消费的芯片,总量的一半得在美国土地上造出来。这听着像合作,实际上是单方面要价,台湾得额外出力,还得帮美国扛风险。 为啥美国这么急?说白了,就是怕供应链卡脖子。尤其在印太地区局势紧绷的时候,美国总觉得台湾的“硅盾”——就是靠芯片技术威慑别人——不够牢靠。卢特尼克在采访里提了这个词,说如果台湾产能全在那儿,美国怎么保证能在紧急情况下自给自足。他瞄准的40%本土产能目标,本来就够野,现在又加码到50%,这步步紧逼的架势,让人觉得美国不是在谈生意,而是在下命令。想想看,台湾企业本来就为美国建厂花了大价钱,劳动力成本高、供应链不熟,还得面对水电短缺的问题,现在又要额外分出半壁江山,这不是要榨干台湾吗? 台湾的回应特别硬气。10月1日,郑丽君在公开场合重申,台湾不会接受这种50-50的安排,因为这违背市场原则,也会伤及本土产业竞争力。龚明鑫也跟着补刀,说台湾会继续投资美国,但不会到一半那么夸张的地步。台积电这边也没闲着,他们在投资者大会上专门回应了这事儿,表示会按计划推进亚利桑那项目,但不会因为外部压力乱了阵脚。台湾当局的逻辑很简单:芯片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要白白让出去?更何况,美国本土建厂的效率到现在还跟不上,良率低、成本高,强行分产能只会让全球供应更乱套。 特朗普上台后,对台湾商品加了20%的临时关税,名义上是平衡贸易逆差,实际上就是施压工具。卢特尼克还暗示,如果不合作,半导体进口关税可能会飙到100%。台湾为了缓和,已经让步不少:承诺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把军费占比提到GDP的3%以上,还在亚利桑那追加投资。可美国人得寸进尺,总觉得这些不够。结果呢?台湾拒绝后,美国没立刻加关税,但转而推动第二座工厂开工,总投资破千亿。这么一看,美国的策略就是软硬兼施,先用关税吓唬,再用投资拉拢,最后还想分产能。说实话,这套路玩得太溜,但也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软肋——自己建不起来,就得靠别人扛。 美国内部的矛盾也挺明显的。国防部那边,部长在将领会议上强调要为“重大冲突”备战,五大湖区后备指挥部甚至说要在30天内动员38万部队,矛头直指印太地区。这跟卢特尼克的芯片要求一结合,就不是单纯的经济事儿了。美国想通过掌控芯片,来支撑军事供应链,确保在潜在对抗中不掉链子。可问题是,卢特尼克自己也承认,即便50-50,美国还是得靠台湾,这话听着多讽刺。台湾的“硅盾”本来是他们的护身符,现在美国却想把盾牌拆一半给自己用,这不光是贪婪,还忽略了全球化的现实。芯片产业是条长链条,从原材料到封装测试,全世界分工明确,美国本土缺的不是钱,是整个生态。强行分产能,只会让台积电的工程师和技术流失,长期看,美国自己也吃亏。 从战略上看,美国这手“两头通吃”的算盘打得响,但落地难。台湾当局清楚得很,所以,回应拒绝的同时,还在低调推进合作,比如增加对美投资,但绝不越线。这事儿也牵动全球市场,英特尔、三星这些对手都盯着呢,美国一强压,别人说不定就捡漏。说到底,美国的春秋大梦离谱就离谱在,以为靠行政命令就能重塑供应链,忽略了企业的逐利本性。台积电的CEO魏哲家早就说过,产能布局是基于市场需求,不是政治压力。卢特尼克这种赤裸裸的要价,只会让盟友心生芥蒂,长远看,美国的孤立风险更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