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

尔说娱乐 2025-10-13 08:50:21

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驻地附近点了篝火,没想到却因此立了大功! 主要信源:(烟台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 2010年春天,山东莱阳一个普通农家院里,几个中年人围着一口褪色的木箱啧啧称奇。 箱子里整齐摆放着几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和一本泛黄的立功证书,证书上"特等功臣"四个字格外醒目。 这是董家子女在整理老宅时偶然发现的,他们这才知道,平时沉默寡言的老父亲,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英雄。 时间回溯到1950年寒冬的朝鲜战场。 志愿军42军125师正艰难地向德川地区行进。 由于对地形不熟悉,部队行进速度缓慢。 师长王道全焦急万分,最终决定派侦察兵抓几个俘虏了解敌情。 这个任务落在了侦察班长董明德身上。 深夜,董明德带着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潜入敌占区。 寒风呼啸,月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惨白的光。 他们发现一队南朝鲜士兵正在巡逻,董明德果断下令突袭。 短暂的交火后,他们迅速换上敌军服装,伪装成巡逻队继续前进。 天亮时分,他们遇到一队美军士兵。 董明德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带着战士们来到一处背风的山坳点起篝火。 跳动的火焰很快引起了美军的注意。 这些美国大兵毫无戒备地走过来,大大咧咧地坐下休息。 董明德假装殷勤地为他们点火,还让懂几句英语的战士陪他们聊天。 就在美军放松警惕时,董明德突然发难,最终活捉了三名俘虏。 团长看到带回来的美军俘虏时,既惊讶又后怕。 这次冒险行动虽然获得了重要情报,但也差点暴露我军位置。 不过正是凭借这些情报,125师顺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战后总结时,师长也不得不承认董明德胆大心细。 董明德1918年出生在山东莱阳一个贫苦农家。 1947年,29岁的他加入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锻炼出了出色的侦察能力。 入朝作战时,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侦察班长。 在新仓里战斗中,他再次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那是在一个飘着细雪的夜晚,上级命令董明德保卫一座重要桥梁。 他带着战士们匍匐前进,在冰凉的河水中潜游到桥下,小心翼翼地切断了敌军安装的炸药引线。 完成任务后,他发现守桥的美军正在帐篷里熟睡。 董明德当机立断,带着战士们发起突袭,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守军。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收手。 望着不远处敌军营地的灯火,董明德决定乘胜追击。 他们伪装成换岗的士兵,大摇大摆地走进敌军营地,用手榴弹和冲锋枪给沉睡中的美军来了个措手不及。 这次行动中,他们仅以一个班的兵力,就取得了毙敌40余人、俘虏100余人的辉煌战果。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 在一次追击作战中,董明德误入雷区,头部受重伤,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1953年回国后,他被授予"二级作战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战斗英雄选择回乡务农,从不向人提起自己的战功。 晚年的董明德过着简朴的生活。 头部旧伤时常发作,但他总是默默忍受。有人劝他申请伤残补助,他却把名额让给了牺牲战友的家属。 2007年,89岁的董明德安详离世。 直到三年后,子女们才在老家发现了那个尘封的木箱,这段英雄往事才得以重见天日。 如今,在莱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董明德的事迹被郑重地陈列着。 每当有人问起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讲解员总会说: "他不仅是一位战斗英雄,更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