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幕沧小澜 2025-10-13 11:46:24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造牌这步是关键。很多时候,这张“牌”不必真实,只要能撑起谈判的气氛就够。九十年代的“301调查”就是个经典例子,这其实只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却能绕过国际规则,随意挑目标。 美国不断指责中国知识产权有问题,甚至三次威胁要加征大量关税,让中国不得不签下保护协议。这些协议一经生效,就让美国公司年年收专利费,到后来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 同样的套路在科技领域更是一再上演。“国家安全”这个借口几乎能套进任何话题。2019年,美国用它把华为列入黑名单,并切断芯片供应。 两年后又出台长达百页的管制新规,不仅禁止向中国卖高端芯片,还拉上其他国家一起封锁整个生产链。 美国企业短期内可能损失订单,但换来的,是在高端技术领域多年不变的主导地位。如果说造牌是开局,施压就是中盘。 比如2018年的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商品层层加税,从10%一路涨到34%,甚至放话要到50%。 乍一看像是在拿自己的经济冒险,但实际上这笔成本大多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买单,美国政府随时能调回去。压力释放了,才有可能在谈判中换取想要的东西。 当对方签下协议或做出让步,最后的收割就开始了。2020年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要求中国两年内从美国多买2000亿美元的货,包括农产品、能源等。 即使目标没完全实现,进口额依然大幅增长,美国相关行业直接吃到了红利。类似的还有药品专利,美国曾想把保护期延到22年,一旦成功,这些专利就能在中国市场长期锁住高价销售。 这套方法一直在升级。早期他们盯着某类商品,比如版权或农产品,如今却瞄准整个产业链,甚至是未来的技术标准。 比如对半导体的全面管制,不只封某家公司,而是断掉整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来源;再比如推动全球禁用中国的AI芯片,本质是抢占未来话语权。 纵观这些操作,美国在乎的从来不是那点短期损失,而是能否换来长期无法逆转的优势。临时威胁是工具,真正的目的,是市场、是技术、是规则制定权。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一遍遍用同样的招数,因为这套模式的回报足够高,而且风险可控。 当短期施压触发更强烈的反制,比如关税导致自身通胀,或者技术封锁逼出对方的自主突破时,这套体系就可能失去部分效力。 未来这盘棋恐怕不会再是一边倒的游戏,如何看穿并拆解这种套路,才是另一方真正的考验。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