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很多人都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英国真这么讲理,当年就不会拿着大炮逼着大清割地赔款了。而且香港实际上是分3块,香港岛、九龙新界,其中只有新界是租的,剩下2块是永久割让的,英国完全可以耍无赖。那么香港顺利回归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香港对于英国来说,不只是贸易港,更是英国在远东的战略据点,早在1834年英国人就盯上了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把它当成插在亚洲大陆的楔子——既能控制珠江口航运,又能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后来更成了英军在远东的军事中转站和情报中心。 但战略价值再高,也得有实力守住,而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早就没了当年炮舰叩关的底气。 英国的殖民体系早在二战后就开始崩塌,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成了转折点,那场危机让英国彻底暴露了国力衰退的真相,只能灰溜溜从埃及撤军。 此后殖民撤退成了常态,1957年加纳独立拉开非洲独立浪潮,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摆脱英国控制,到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全面撤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前殖民地陆续独立。 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时,英帝国剩下的殖民地只剩20多处,且大多是无人小岛,香港成了为数不多的“大块头”,但这种仅剩的殖民遗存,早已是强弩之末。 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依赖也在松动,战后初期英联邦国家占英国进口贸易的49%、出口的54%,2/3海外投资流向这些地区,但随着殖民地独立,英镑“安全区”逐渐瓦解,英国不得不重新寻找经济合作伙伴。 中国正是这样的关键伙伴,1980年中英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香港作为中英贸易的中转枢纽,若因主权问题陷入僵局,英国在远东的经济利益将直接受损。这种利益捆绑,让英国没法像对待晚清那样肆无忌惮。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1985年中国宣布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看似缩减规模的动作,实则是军队向质量建设转型的信号。裁撤后全军总员额仍保持在300万以上,且撤并机构、优化装备,战斗力反而得到提升。 这种底气在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中,中国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没有讨论余地,彼时的英国刚经历马岛战争,虽取得胜利却耗费巨大,面对近在咫尺的中国,根本无力复制远途作战的模式。 香港的特殊性还藏在地理和民生的捆绑里。香港岛和九龙虽属永久割让,但两地的淡水供应、蔬菜粮食大多依赖新界,而新界的租约1997年到期。 一旦英国坚持霸占香港岛和九龙,就意味着要接受一个被截断补给的“孤岛”,这样的香港不仅失去战略价值,更会成为英国的经济包袱。这种现实困境,比条约条文更有约束力。 国际舆论的风向也站在对立面。二战后非殖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1960年联合国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全球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浪高涨。 英国若在香港问题上逆势而为,无疑会陷入国际孤立,这对于早已失去世界霸权的英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政治代价。 此前处理津巴布韦问题时,英国就已采取现实主义态度,通过谈判实现其独立,香港问题不过是这种政策的延续。 英国自身的内部困境也不容忽视,70年代的经济滞胀让其元气大伤,撒切尔政府正忙着推行私有化改革提振经济,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源维系海外殖民统治。 当年拿着大炮抢地的主儿,这会儿连国内福利开支都要缩减,自然没了和中国硬耗的资本。
咱们很多人都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回归,是因为租期到了,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英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13 14:52:48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