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2025年10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过去24小时内成功打击乌方137处能源设施和军事据点,并摧毁大量装备,包括拦截“海马斯”火箭弹和无人机;乌克兰方面则承认能源设施遭袭,但同时宣布夺回扎波罗热地区的小谢尔巴基村并升起了国旗。 我刷到这消息时正蹲在小区门口吃煎饼,旁边卖水果的大姐凑过来:“哟,俄乌又各自报喜呢?俄罗斯说打了137处,乌克兰说夺了村子升国旗——合着俩人都赢?”我咬着煎饼笑,可心里明白,这“双赢”的戏码,苦的全是普通人。 先说俄罗斯的“137处战果”。我有个当过陆军后勤的表哥翻着手机里的卫星图摇头:“137处听着吓人,大概率是些分散的变电站、弹药库或者前沿哨所。之前俄罗斯说‘摧毁乌方装甲旅’,结果乌方晒出完整的坦克集群视频——这种数字游戏,两边都玩得溜。关键是,打能源设施不是打靶,炸偏了就是平民区。我表哥说,去年冬天俄罗斯炸了哈尔科夫的热电厂,整个区停暖半个月,老人孩子冻得直哭,俄罗斯后来还嘴硬说是‘误击’。” 再说说乌克兰的“小谢尔巴基村”。我特意查了下地图,这村子就在扎波罗热前线,巴掌大的地方,连个超市都没有。乌克兰说“夺回并升国旗”,可这“夺回”得付出多少代价?之前乌军夺一个叫“马林卡”的小村子,打了一个月,牺牲了三百多人。这次就算顺利,估计也得搭进去一个排的士兵——可对外只能说“顺利推进”,总不能说“我们用三十条命换了面国旗”吧? 最戳人的是能源设施这事儿。马上要入冬了,乌克兰好多城市的暖气还靠苏联时期的老电厂撑着。我朋友在基辅读大学,她昨天发朋友圈:“今天又停了三小时电,我在图书馆用充电宝写论文,窗外飘着小雪,楼下的老太太抱着暖水袋骂‘这仗打到啥时候是个头’。”俄罗斯打能源设施是想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可最后遭罪的是老百姓——你见过孩子缩在沙发上写作业,手里攥着暖宝宝,因为家里没暖气的情况吗? 其实两边都在“选择性报道”。俄罗斯不说自己打能源设施时误炸了多少民房,乌克兰不说夺村子时牺牲了多少士兵。就像两个小孩打架,都举着肿起来的拳头喊“我赢了”,可谁都没看见对方胳膊上的淤青。 我想起去年冬天在波兰难民营遇到的乌克兰阿姨,她攥着我的手说:“我不关心谁占了哪个村子,我就想回家,想让我孙子能坐在暖烘烘的教室里上课。”是啊,那些“战果”数字,那些“胜利宣言”,对躲在地下室的老百姓来说,不如一块能发电的煤,不如一件厚羽绒服,不如一句“明天不用躲炸弹”。 战争里最没用的就是“战报体”——数字越大,离普通人的生活越远。我们盯着“137处”“小谢尔巴基村”这些词,可忘了背后是一个个冻得发抖的人,一个个哭着找妈妈的孩子,一个个再也回不来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17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