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一直不公布,可能是大型隐轰不实用?大型隐轰确实先进,但是太贵,简直就是一会飞的大金元宝。实用性可能有大问题。 中国空军这些年发展得飞快,从歼20隐身战机到运20大型运输机,一个个重磅装备接连亮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偏偏轰20这款隐身战略轰炸机,从2016年空军那边正式立项开始,就一直藏着掖着,到现在还没见着真身。 先说说大型隐轰的实用性到底体现在哪。像美国的 B-52 轰炸机,虽然价格便宜,维护成本也低,但它有个致命缺点,不隐身,只能在敌人雷达探测范围之外,老远就发射远程导弹。 可现在各国的防空技术都在进步,不少国家都在把防空圈往外推,还把关键的军事基地、指挥中心藏在国土纵深区域。 远程导弹的射程就算再远,也有个极限,比如美国常用的 “贾斯姆” 巡航导弹,射程大概在 1000 公里左右,要是对手的防空圈半径超过这个距离,或者关键目标藏在更靠后的地方,B-52 就只能干着急,根本打不到。 轰 - 20 就不一样了,它采用的是飞翼式布局,机身还覆盖了先进的隐身蒙皮,雷达反射面积能做到非常小,甚至可能比美国的 B-21 还要低。现在主流的防空系统,比如俄罗斯的 S-400、美国的 “爱国者”,想在远距离发现并锁定它特别难。 这就意味着轰 - 20 能悄悄穿透对方的防空防线,直接飞到敌人的核心目标跟前。哪怕对方把军事基地、弹药库分散部署,轰 - 20 也能凭借出色的隐身能力和精准的导航系统,逐个 “点名” 打击,这种近距离精确打击的能力,是普通非隐身轰炸机和单纯的导弹发射平台比不了的。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成本问题。美国 B-2 之所以贵得离谱,一方面是因为它研发时间早,上世纪 80 年代的技术水平有限,很多零部件都需要特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产量少,只造了 21 架,研发成本分摊到每一架上自然就高了。 中国的思路和美国不一样,从彩虹 - 7 隐身无人机就能看出来,咱们在隐身飞翼技术上早就过关了,而且特别讲究技术的实用性和量产能力。彩虹 - 7 不仅隐身性能出色,成本控制得也很好,已经能实现小批量生产。 轰 - 20 作为同类型技术的放大版,在研发过程中肯定会借鉴彩虹 - 7 的成熟技术,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按照中国军工装备的一贯风格,轰 - 20 的造价肯定会比 B-2 亲民得多,甚至可能比美国最新的 B-21 还要低。 更重要的是,轰 - 20 的载弹能力非常强,能挂载鹰击 - 21 这种大尺寸的高超音速导弹。鹰击 - 21 的射程远、突防能力强,轰 - 20 一次能挂好几枚,单次出动就能打击多个目标。算下来,虽然轰 - 20 的单机造价可能比非隐身轰炸机高,但单次任务能打击的目标数量更多,性价比反而更高。 比如一次打击 3 个重要目标,用轰 - 20 可能出动 1 架就够了,要是用非隐身轰炸机,可能需要出动 3-4 架,还得搭配大量的护航战机,综合成本反而更高。 最关键的还是轰 - 20 的战略意义。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要发射,就意味着战争可能升级,决策层在使用导弹的时候,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决策成本很高。 但轰 - 20 不一样,它可以带着武器飞出去巡航,在对方的防空圈外徘徊,要是局势缓和,还能再飞回来,不发一弹也能对对方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这种灵活的威慑方式,是导弹根本没有的。 而且轰 - 20 还是中国 “三位一体” 核威慑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从中国本土起飞,不加油就能覆盖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要是进行空中加油,航程还能进一步延伸,这能让对手时刻感受到威慑,不敢轻易挑衅。 陆基核导弹的发射井位置相对固定,容易被对方侦察和估算;核潜艇虽然隐蔽性强,但调动速度慢,需要提前部署。只有轰炸机,既能随时起飞,航线和挂载的武器也能随时调整,这种不确定性才是让敌人最头疼的,能有效遏制对方的冒险念头。 至于轰 - 20 迟迟不公布,根本不是因为不实用。从 2018 年中国空军官方首次确认正在研发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到 2025 年官方媒体在报道中直接点名 “轰 - 20”,这些信号都说明它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官方是在逐步释放信息,让大家有个适应的过程。 美国国防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也承认,轰 - 20 的研发已经进行了快十年,各项测试进展顺利,很快就要正式服役。 或许咱们是想等轰 - 20 能完美融入由预警机、加油机、卫星导航系统组成的作战体系,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之后再公开亮相。 毕竟轰 - 20 是国之重器,讲究的是一击必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不是急着露脸刷存在感。等它真正公开的时候,肯定会给大家带来惊喜,也会让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4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