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把美国人整破防,他表示但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特斯拉CEO马斯克称“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这句断言刚让美国人稍感宽慰,下一句话却直接戳破幻想:“但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这残酷现实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工业实力逆转。 先说说马斯克口中 “美国不缺稀土” 的底气在哪。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5 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约 1300 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 14%,排在中国、越南之后位列第三,其中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更是全球知名的大型稀土矿,巅峰时期曾供应全球三分之一的稀土。 除了本土,美国还在全球布局,2024 年和澳大利亚、巴西签署了稀土合作协议,甚至计划投资 5 亿美元开发格陵兰岛的稀土资源,单从储量和资源获取渠道看,确实像马斯克说的 “不缺稀土”。 可问题出在 “加工” 这个环节上。稀土矿开采出来后,不是直接就能用,得经过选矿、冶炼、分离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才能提取出纯度 99.99% 以上的单一稀土元素,而这个过程技术门槛高、污染处理难度大。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早已不是简单的 “产能大”,而是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到材料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 90% 的稀土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其中江西赣州的企业能实现 17 种稀土元素的全分离,分离纯度最高能达到 99.9999%,这个精度是美国目前无法企及的。 美国不是没尝试过自建加工产能。2022 年美国启动 “稀土本土化计划”,给芒廷帕斯矿的运营方 MP Materials 公司提供了 1.95 亿美元补贴,让其在得州建稀土分离厂,目标是 2025 年实现年处理 1.5 万吨稀土精矿的能力。 可到 2025 年中,该厂实际产能还不到设计目标的三分之一,核心问题就是分离技术不过关,提取的单一稀土元素纯度只能达到 99.5%,远不能满足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需求。 更尴尬的是,工厂的分离设备和萃取剂都依赖从中国进口,甚至连技术工人都得从中国高薪挖,算下来加工成本比送到中国处理高了 3 倍还多。 马斯克之所以敢说 “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和特斯拉的供应链需求密切相关。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机需要大量钕铁硼永磁体,而钕、镝、铽等稀土元素的提纯,目前只能依赖中国企业。 2024 年特斯拉曾尝试从美国本土采购加工后的稀土材料,结果发现不仅纯度不达标,交货周期还长达 6 个月,远不如从中国采购 —— 从赣州的工厂发货,20 天就能送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本还低 20%。 后来马斯克干脆公开表示,“在可见的 5 年内,特斯拉的稀土供应链离不开中国的加工能力”,这也是他说出那句话的现实依据。 除了特斯拉,美国的军工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美国国防部 2025 年的报告显示,美军 F-35 战机的发动机、“宙斯盾” 系统的雷达,都需要中国加工的稀土材料,其中用于发动机高温部件的镝元素,100% 依赖中国供应。 2024 年美国曾试图从日本采购加工后的镝,结果发现日本的稀土分离厂原料还是来自中国,本质上只是 “二次转手”,最终还是得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 更让美国着急的是,中国还在不断升级加工技术。2025 年年初,中国企业研发出的 “绿色萃取技术”,不仅能把稀土分离的废水排放量减少 80%,还能将分离周期从传统的 15 天缩短到 3 天,进一步拉大了和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 反观美国,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但受限于环保法规和技术积累,短期内很难突破。澳大利亚的稀土企业曾尝试和美国合作研发分离技术,结果投入 2 亿美元后毫无进展,最后还是选择和中国企业合资,把稀土精矿运到中国加工。 马斯克的话之所以让美国人 “破防”,是因为他戳穿了美国 “稀土自主” 的假象,看似不缺稀土资源,却在最关键的加工环节被卡住脖子。这种 “资源在手,技术在人” 的困境,不是靠补贴和口号就能解决的。 目前美国的不少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2025 年上半年,美国出口的稀土精矿中,有 85% 还是运到了中国加工,加工成高纯度材料后,再以高价进口回美国。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说的 “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不是夸张,而是当下全球稀土产业链的真实写照。 当马斯克们仍在为"开采权"争论时,中国早已在更高维度的产业链整合中,为全球科技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供给。
“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
烟雨评社
2025-10-15 11:47:5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