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早年挺“傲娇”,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腿”,结果被现实泼了冷水。 坦桑尼亚2025年与中企签署巴加莫约港项目重启协议的举动,与其说是“回头合作”,不如说是对基建合作本质的重新认知。 提到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港,不少关注中非合作的人都会想起多年前那场让人意外的项目变故,坦桑尼亚当年不顾国内不少反对声音,执意叫停了中国企业主导的巴加莫约港及经济特区项目。 满心以为能借此机会拉上英美日当 “新大腿”,拿到更优厚的合作条件,可没想到最后却被现实狠狠泼了冷水,项目搁置多年,原本的发展机遇也落了空。 巴加莫约港项目最初的规划有多亮眼,后来的停滞就有多让人惋惜。2013 年,中国招商局集团和坦桑尼亚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投资 100 亿美元打造巴加莫约港及周边经济特区。 按照规划,这个港口建成后将成为东非地区最大的深水港,年吞吐量能达到 500 万标准集装箱,比当时坦桑尼亚最大的达累斯萨拉姆港还多 3 倍。 更关键的是,项目不只是建个港口,还配套了 16000 公顷的经济特区,涵盖制造业、物流、农业加工等产业,预计能为坦桑尼亚创造超过 10 万个就业岗位,甚至能带动整个东非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当时不少坦桑尼亚民众都盼着项目快点开工,觉得这是国家发展的 “黄金机会”。 可到了 2018 年,事情突然发生转折。坦桑尼亚政府以 “项目条款对本国不利”“需要重新评估合作模式” 为由,宣布暂停巴加莫约港项目。 当时国内反对声音不小,不少经济学家指出,项目暂停会让坦桑尼亚错失发展良机,而且中国企业给出的条件已经很优惠 —— 不仅承担大部分投资,还承诺技术转移,帮助坦桑尼亚培养港口运营和管理人才。 但坦桑尼亚政府似乎有自己的 “算盘”,当时英美日等国正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力度,坦桑尼亚觉得或许能借此机会 “货比三家”,从这些西方国家那里拿到更有利的合作方案,甚至有人公开表示 “要摆脱对单一国家的合作依赖,寻找更多合作伙伴”,这份 “傲娇” 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果然,项目暂停后,坦桑尼亚很快就和英美日展开了接触。英国承诺会帮助坦桑尼亚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还表示会推动英国企业参与巴加莫约港的后续开发;美国则提出要在坦桑尼亚开展 “贸易便利化合作”,甚至暗示会提供经济援助。 日本更是直接派出代表团,和坦桑尼亚探讨港口建设的 “技术合作”,还承诺提供低息贷款。这些承诺让坦桑尼亚政府信心满满,觉得自己选对了方向,可没想到接下来的发展却完全不如预期。 英国承诺的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最后只停留在派出几个专家进行 “技术咨询”,没有任何实际的资金投入;美国的 “贸易便利化合作” 也只是搞了几场研讨会,所谓的经济援助更是附带了一堆条件,要求坦桑尼亚修改部分经济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诉求。 日本倒是提供了一笔 2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这笔钱对于需要上百亿美元投资的巴加莫约港项目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贷款主要限定用于购买日本的设备和技术,坦桑尼亚根本没法自主支配资金,后续的维护成本还很高。 更让坦桑尼亚头疼的是,项目一停就是好几年,原本的规划错过了最佳实施时机。达累斯萨拉姆港因为长期超负荷运转,货物积压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国际货轮为了节省时间,干脆绕到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卸货,坦桑尼亚每年因此损失的贸易收入就超过 10 亿美元。 之前盼着项目带动就业的民众也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巴加莫约当地的居民,原本以为项目开工后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结果却只能看着闲置的土地,不少人甚至开始怀念当初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方案。 期间坦桑尼亚也曾试图重新和中国企业接触,希望能重启项目,但此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企业在东非的合作重心已经转向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比如参与建设了肯尼亚的蒙巴萨港扩建项目,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开始发挥效益。 而巴加莫约港因为搁置多年,重新启动需要重新评估成本和风险,合作条款也需要重新谈判,难度比之前大了不少。 直到现在,巴加莫约港项目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原本的 “黄金机会” 变成了 “烫手山芋”。坦桑尼亚当年那句 “寻找新大腿” 的话,也成了不少人讨论的话题,有人说这是 “高估了自己的议价能力,也低估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 其实对坦桑尼亚来说,这次经历或许也是个教训 —— 国际合作不是 “挑挑拣拣” 就能拿到好处,靠谱的合作伙伴和务实的合作方案,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味 “傲娇” 追求所谓的 “更多选择”,最后可能只会错失良机,被现实泼冷水。 坦方清楚,机会不会一直等人;中方也明白,要把长期合作和本地参与捆在一起。同样重要的是,把过去的误解掰开讲,把未来的收益算清楚,让项目能稳稳地跑起来。
坦桑尼亚早年挺“傲娇”,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
烟雨评社
2025-10-15 13:4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