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蒋介石躺在病床上临终时,说出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不放了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1975年春天,台北士林官邸的病房里,89岁的蒋介石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宋美龄握着他的手,听他用尽最后力气说出一个埋藏心底几十年的秘密——为何始终不肯释放张学良。这个答案,让宋美龄泪流满面。原来,那段从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的恩怨,远比世人想象的复杂。 1901年,张学良出生在父亲张作霖逃亡途中的马车里。张作霖虽是绿林出身,却极重视儿子的教育。从小给张学良请武术教师、儒学大师,还专门安排英语老师让他接触西方文化。1917年,16岁的张学良就进入父亲的军队,开始军旅生涯。 1928年6月,张作霖在返回奉天途中遭日本关东军炸死,年仅27岁的张学良接掌了东北军政大权。日本人想趁机控制东北,派人要求满洲独立,张学良断然拒绝。经过半年筹备,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奉天省府礼堂宣布东北易帜,把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一举动让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张学良也因此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可是,真正让蒋介石对张学良产生芥蒂的,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那一年,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反蒋联盟,集结了70万大军。蒋介石手里虽有50万中央军,但三面受敌,压力巨大。而张学良掌握的30万东北军,成了决定战局的关键砝码。 蒋介石派方本仁、吴铁城等人去沈阳游说,阎锡山也派代表争取张学良。可张学良偏偏选择观望,发表通电说自己保持中立。从5月打到9月,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30万,战场上尸横遍野。直到9月中旬,蒋介石逐渐占了上风,反蒋联军显露败相,张学良这才表态。9月18日,他发表通电拥护南京中央,东北军入关助蒋,一举占领平津。在张学良的加入下,蒋介石很快击溃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11月,张学良坐着专列南下,蒋介石亲自到站台迎接,沿途张贴欢迎标语。10月9日,张学良在辽宁省政府大礼堂宣誓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掌控东北四省及河北等八省,成了国民政府的二号实权人物。表面上看,两人成了亲密的结拜兄弟,但蒋介石心里清楚:张学良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候选择观望,等着看谁输谁赢,这种人靠得住吗?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不顾周恩来劝阻,坚持亲自护送蒋介石飞回南京。飞机一落地,张学良就被扣留了。 从那天起,张学良开始了长达54年的软禁生涯。起初他被关在南京宋子文公馆,只住了5天就转到孔祥熙公馆。随后因为战事需要,又先后被转移到浙江奉化雪窦山、湖南郴州、贵州修文阳明洞等地。1946年11月,张学良被秘密送到台湾新竹县五峰乡的井上温泉。 井上温泉在深山里,与外界只有一条破旧公路,遇上暴风雨连车都过不去。张学良和赵一荻住在日本人留下的木板房里,冬天潮湿阴冷,夏天漏雨。没有电灯,采购困难,他们只能自己种菜、养鸡鸭。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后来打听到,大伯在那里住了十年,听力视力都严重下降,精神很苦闷,有时只能逗猫打发时间。周围的村民甚至不知道这位曾经的少帅就关在这里。 在这些年里,张学良和蒋介石几乎没见过面。1958年11月23日,两人最后一次见面,蒋介石临走前说:“西安事变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张学良在日记里写:“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在他临终前,宋美龄守在床边。蒋介石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中原大战时张学良坐山观虎斗,等到自己快撑不住了才出兵,这说明他从来没真心归顺。西安事变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敢扣押自己,说明这人的政治立场根本无法预测。东北丢了,大陆丢了,不能再让台湾出任何差错。他说自己对不起张学良,但为了政权稳定,为了国民党,必须这样做。他还说,等自己走了,如果形势允许,就放了他吧。宋美龄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流。 可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并没有很快获得自由。蒋经国继承了父亲的政策,继续软禁张学良。直到1990年,张学良在90岁高龄时才真正恢复自由。他和赵一荻前往美国夏威夷定居。2000年,赵一荻去世。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也在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按照他的遗愿,两人合葬在夏威夷瓦胡岛的神殿之谷,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从东北少帅到被软禁半个多世纪,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蒋介石临终说出的那番话,道出了一个冷酷的政治现实:中原大战时的观望、西安事变时的兵谏,让他成了一个”不可控的变数”。您怎么看这段历史?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1975年4月,蒋介石躺在病床上临终时,说出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不放了张学良的
熹然说历史
2025-10-16 23:48:53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