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大学了,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高中,越来越像衡水,越来

岚岚看商业 2025-10-17 21:34:43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大学了,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高中,越来越像衡水,越来越像“缅北”。 前段时间,贵州某高校大二学生跳湖轻生的新闻让人心痛。在他的遗书里反复提到一点:大学怎么比高中还累? 军训完第一天就被通知整个学院都要上晚自习,说是考过计算机证可以免修。他大一下学期拼命考过,结果被告知必须上满一年,而且大二课表全是专业课。唯一欣慰的是,终于不用上晚自习了。这真不是个别现象,现在不少大学的操作能把人整懵。 一周5天早八就算了,教室还专门弄个手机袋,上课就得把手机交进去,想查个专业术语都没辙;请个病假比登天还难,先验挂号单,到医院得打卡报备,回来还得掏病历给老师看;学生会还会不定期突击检查寝室卫生,连床帘都不让挂,说怕影响管理;更离谱的是家长群,有的班连孩子做没做核酸、有没有上自习都往群里发。 南方还有所学校,第一节课8点半开始,7点半就得进教室早读;晨跑要拍照片发小程序;周一升旗6点半集合点名;每节课还得用蓝牙连APP做人脸识别。你说这是大学还是高考集中营? 以前高中老师总说“上了大学就没人管你了”,结果我们熬完三年高中,又被塞进4年高中里,怎么受伤的永远是00后呢? 而这一切管控的背后,都绕不开“绩点”这两个字。在大学里,绩点就是硬通货,就是通行证。奖学金的评定、保研资格的争夺,甚至一些优质实习机会的分配,全都跟那冰冷的数字挂钩。 于是选课不再是为了探索兴趣、深化专业,而是变成了一场精打细算的博弈:哪个老师给分高,哪个课容易拿优,哪个任务在绩点计算公式中占的权重更大,就成了首选标准。 每一次作业、每一场课堂展示,甚至每一次举手发言,都可以被量化为分数,最终汇入那个决定你排名的总绩点里。这就逼着学生把大学过成了升级版高中,甚至连参加活动也不是为了锻炼能力、认识朋友,而是先算能加多少绩点,对评优有没有用。 可学校为啥这么执着于绩点? 一方面是为了数据好看。现在高校排名里,就业率、保研率占的权重特别大,而绩点高了,这些数据自然容易上去,学校也靠这些数据撑门面、继续招生。 另一方面是顺着家长的焦虑来,现在超一半的家长还没从“高考定终生”的思维里走出来,总觉得孩子在大学也得靠分数说话,希望学校能盯着孩子学习,所以学校抓绩点、建家长群也是在迎合这种需求。还有就是学校也怕担责任,现在只要学生出点事儿,舆论就总爱怪学校管得松,于是学校干脆用严管绩点、严管日常的方式减少出问题的可能。 可这么一来,大学彻底变了味儿。学校把精力都花在盯晨跑、查手机、算绩点这些事上,真正该教的认知思维、学术创新能力、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反而被丢到了一边。原本该是探索兴趣、试错成长的地方,变成了步步为营的绩点竞技场。学生每天疲于奔命,就为了那几个数字,就算最后拿到了奖学金、过了四六级,也一点都不快乐。每次放学回家只剩满脸疲惫,连爸妈都问:“怎么比高中还憔悴?” 清华大学甘阳教授就点破过危害:高中化的大学生,错过了青春该有的精彩。他们虽然生理上成年了,但心智还停留在高中。四年里,起床、自习、打卡都有人盯着,毕业突然要自己规划人生,能不懵吗?所以有些学生一旦没了打卡约束,就通宵打游戏、逃课成瘾。本该学会自我管理的成年人,反而停留在被监护的婴儿状态。 当然,我们也不是反对管理,而是反对把大学生当未成年人管的一刀切模式。真正的管理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病态控制。教育该做的是点燃对知识的好奇,培育独立人格,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塑造成只盯着绩点的标准化模板。那种衡水式的高压模式真的管太久了,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0 阅读:65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