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她解开衣服露出来的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用破布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个女兵,名叫吴仲廉。 她是湖南宜章人,正儿八经的知识女性,在省立女子师范读过书,脑子里装的都是马列主义和革命理想。927年,革命的火种烧遍湖南,吴仲廉二话不说就投身洪流,第二年就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上,有“三大女杰”之说,其中一个就是她吴仲廉。她能文能武,当过毛主席的书记员,也上阵杀过敌,丈夫曾日三更是红五军团的政治部主任。 长征路上,多少英雄好汉都倒下了,吴仲廉挺了过来。最艰难的时候,她跟着部队转战河西走廊,组成了西路军。 说到西路军,那是一段极其悲壮惨烈的历史。他们孤军深入,被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军十则围之。数万红军将士,在冰天雪地里,缺衣少食,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吴仲廉和丈夫就在这支队伍里。 更要命的是,就在这种九死一生的绝境里,吴仲廉生下了她的孩子。没有产房,没有医生,就在一个破败的芦苇棚里,孩子呱呱坠地。这是个男孩,是希望,但在当时,更是个“累赘”。 部队不停地在转移、突围,身后是马家军的追兵。孩子的哭声,在寂静的雪原上,就是催命的信号。而且,吴仲廉长期营养不良,根本没有奶水,孩子饿得哇哇直哭,她只能跟着掉眼泪。 一个母亲,但首先是一名战士。 夫妻俩彻夜未眠,做出了一个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痛苦的决定:把孩子送给当地老百姓抚养,给他留一条活路。 可送给谁?兵荒马乱的,谁家有余粮养活一个不相干的孩子?更何况,收养红军的孩子,一旦被马家军发现,那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他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了花园村有个叫王学文的地主,心地善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吴仲廉在深夜里,顶着风雪,抱着刚满月的儿子,敲响了王学文家的门。可她实在是太虚弱了,没等到门开,就一头栽倒在了雪地里。 炕上,吴仲廉泪流满面,她用尽全身力气,对王学文夫妇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她说:“大哥大嫂,我知道这事为难你们。这孩子,求你们收下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他跟着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她提出了三个条件,或者说是三个嘱托: 第一,孩子跟你们姓王,就当是你们的亲儿子。 第二,将来一定要让他读书识字,别做睁眼瞎。 第三,永远不要告诉他自己的身世。 王学文和他媳妇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剧烈的挣扎。这不是救一个人,是拿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在赌博。王学文的一个堂兄,就是因为跟红军沾了点边,全家都被杀了。 可看着眼前这个几乎是在交代后事的女兵,再看看她怀里那个气息微弱的婴儿,王学文心里那点善良终究是占了上风。他一拍大腿,对吴仲廉说:“妹子,你放心!只要我王学文还有一口饭吃,就饿不着这孩子!他以后就是我亲儿子!” 就这样,孩子留下了。王学文给他取名,叫王继曾,一是让他继承王家香火,二是暗中纪念他的亲生父亲曾日三。 送走了亲骨肉的吴仲廉,一步三回头地消失在了风雪里。而王学文家,却从此背上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然而,命运弄人。没过多久,马家军开始疯狂搜捕失散的红军,村里风声鹤唳。王学文整天提心吊胆,但乡亲们都帮他瞒着,没人去告密。危险是躲过去了,可更大的不幸却降临了,王学文的亲生儿子,染上了疟疾,没多久就夭折了。 中年丧子,这是天大的悲痛。悲痛过后,王学文夫妇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养子王继曾身上,把他视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一晃十三年过去了。 这十三年里,天翻地覆。吴仲廉后来不幸被俘,受尽折磨,但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被组织营救出去后,继续投身革命。她的丈夫曾日三,则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已经是浙江省的高级干部,但她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那个失散在甘肃风雪里的儿子。 1950年,她终于打听到了王学文家的地址。三个解放军干部,带着吴仲廉的亲笔信,来到了王家。 当王学文得知吴仲廉还活着,并且要接回儿子时,这个坚强的西北汉子,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把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的王继曾叫到跟前,第一次告诉了他真相:“孩子,你不是我亲生的。你亲妈是个大英雄,她现在来接你了,你跟着她,比跟着我们有出息。” 这消息对十几岁的王继曾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他哭着抱住养母,死活不肯走:“我哪儿也不去!你们就是我爹我娘!” 养了十三年的孩子,早已是心头肉,王学文的妻子更是哭得肝肠寸断。但他们知道,孩子终究属于他自己的母亲。最终,王继曾还是被送上了去往杭州的火车。他后来改名叫吴长征,以此纪念那段苦难的岁月。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0 18:49: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