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0 18:49:39

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见状挠了挠头:“太君,这么走太慢了,这条路我熟悉,跟着我走不会迷路的!” 黄有,他出身地主家庭,脑子活络,是个能折腾的主儿。从呼兰县跑到汤原县白手起家,几年就置办下几千亩地,成了当地一霸。但他又跟别的地主不一样,佃户交不上租,他能给减免;乡亲有难,他真金白银地往外掏。所以,“黄善人”这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九一八”之后,东北的天就变了。黄有看得清楚,日本人这头饿狼是奔着吞掉整个中国来的。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早就跟抗联搭上了线。一开始是送粮送钱,后来干脆成了抗联第六军的秘密后勤。军长夏云杰是个硬骨头,带着队伍跟日伪军死磕,黄有打心底里佩服。他觉得,这才是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那天,他本来是给抗联送粮,路过石场屯歇脚,正好被鬼子堵个正着。当翻译官喊出悬赏时,黄有心里就跟打鼓一样。他知道,鬼子耐心有限,要是没人站出来,屠村是早晚的事。三百多条人命,不能就这么没了。他瞥了一眼那些愤怒又绝望的乡亲,心里一横,赌了!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有个当过伪军的村民悄悄跟日本军官说,这黄有以前可是抗联的大金主,现在突然反水,有点蹊跷。日本军官也犯嘀咕,就把黄有叫到跟前盘问。黄有早就想好了词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苦,说抗联是怎么“欺负”他,把他家底都快“掏空”了,自己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那演技,不去唱戏都屈才了。 鬼子信了七八分,当即点了大部队,让黄有带路进山。 进了白雪皑皑的小兴安岭,那可就是黄有的天下了。这片林子,他熟得就像自己家的后院。鬼子也精,怕迷路,走一段路就在树上砍个记号,或者系上布条。黄有见了,心里偷着乐,面上却挠挠头,一脸憨厚地对日本军官说:“太君,这么走太慢了,这条路我熟悉,跟着我走不会迷路的!” 鬼子想尽快找到抗联主力,一听这话,觉得有理,便收起了做记号的心思,催着黄有赶紧走。这一下,可就正中黄有下怀。他领着这三百多号人,开始在深山老林里绕圈子。他专挑那些难走的背阴坡、乱石滩,避开了所有能通往抗联真正密营的道路。 头两天,鬼子还精神头十足。到了第三天,带来的干粮吃得差不多了,人也累得够呛,可连抗联的影子都没看着,队伍里开始骚动起来。日本军官的脸一天比一天黑,几次把刀架在黄有脖子上,问他到底怎么回事。 黄有每次都装出一副惶恐又委屈的样子:“太君,这抗联狡猾得很,肯定是听到风声转移了。您再给我点时间,翻过前面那道山梁,肯定能找到他们的旧营地!” 就这么拖着,又是两天过去。三百多人的队伍被他带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绝地。周围除了雪就是树,气温骤降,鬼子们又冷又饿,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傍晚,他们终于找到了黄有说的那个“旧营地”——几间四面漏风的破木楞房。 日本军官知道上当了,气得哇哇大叫,一刀劈过来。黄有连滚带爬地躲开,嘴里还在“辩解”:“太君,肯定是来晚了一步,他们刚跑!” 天色已晚,暴雪封山,想原路返回已不可能。鬼子们又累又乏,只能挤在破屋子里宿营。他们哪里知道,黄有故意消耗他们的体力,又把他们带到这个最冷、最没遮挡的风口,就是存了心要让这片东北的深山老林,替中国人收了这帮畜生。 半夜,黄有趁着哨兵打盹,悄悄溜了出去。他凭着记忆,在及膝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拼着最后一口气找到了抗联的真正营地。当他把情况告诉战友时,整个人已经冻得不成样子,四肢都成了黑紫色。 抗联的战士们听闻消息,立刻出击。当他们赶到那个破营地时,战斗几乎没怎么打。绝大多数的日本兵,在那个极寒的夜晚,已经被活活冻成了冰雕,剩下几个奄奄一息的,也根本无力反抗。 黄有用自己的命,为乡亲们和战友们布了一个局,一个用东北的严寒做武器、用自己的命做诱饵的绝杀之局。他救了全村三百多口人,端掉了一支精锐的日军讨伐队。可他自己,却因为冻伤感染,在几天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9岁。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