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倒插门进了周家,连生三个女儿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活不肯,丈母娘说:“

盘盘鸭 2025-10-21 10:00:01

左宗棠倒插门进了周家,连生三个女儿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活不肯,丈母娘说:“要是不纳妾的话,那就把我女儿休掉吧。”   2024 年湘阴左氏宗祠,修复师轻轻展开《辰山课子图》。   宣纸泛黄却清晰:左宗棠握笔教女写字,周诒端在旁缝衣。   桌角那方端砚,砚底刻着 “1838 年冬,拒纳妾”,墨迹深嵌。   修复师指尖抚过砚台,忽然想起史料里老仆的回忆:“姑爷当年为这砚台,跪了岳母。”窗外阳光照进来,落在画中幼子的笑脸上,像穿越百年的暖意。   1832 年深秋周家迎亲夜,左宗棠身着吉服却无半分新郎的从容。   作为入赘的寒门士子,他站在周家厅堂,听族老念 “赘婿承宗” 的族规。   周诒端隔着红盖头,攥紧衣角 —— 她早听说这位书生的傲骨,怕他受委屈。   新婚次日,左宗棠便在周家书房立下规矩:“我虽入赘,却不会靠周家养闲。”   此后每日,他要么在学馆授课,要么钻进周家藏书楼苦读,从不懈怠。   1835 年周家后院,左宗棠在妆奁田旁辟出的菜园里劳作。   周诒端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   “夫君别累着,学馆的孩子还等着先生上课呢。” 他擦了擦汗,接过米糕:“这田是你的嫁妆,我得种好,给孩子们攒学费。”   菜园边的石桌上,还放着他刚写好的课卷,字迹工整。   1838 年冬夜周家内室,周老夫人的拐杖重重顿在青砖上。   “连生三个丫头,周家香火要断在你手里!必须纳妾!” 左宗棠躬身垂首,指尖攥着那方常用的端砚:“岳母,我与诒端情深,容不下旁人。”   周诒端含泪拉丈夫的衣袖:“夫君,为了周家,就依娘的话吧……”他猛地抬头,眼神坚定:“我入赘周家,是为守诒端,不是为传宗接代!”   这话让周老夫人勃然大怒:“你不纳妾,就写休书!别耽误我女儿!”   左宗棠 “咚” 地跪下,砚台落在地上磕出细纹:“求岳母开恩,我绝不负诒端!”这一跪,跪到烛火燃尽,周老夫人终是叹着气走了,纳妾的事暂歇。   1842 年冬日,周诒端在灯下为前线将士缝寒衣。   三个女儿围在身边,学着母亲的样子穿针引线。   1854 年太平军扰湘潭,周家连夜收拾行李。   周诒端把家中典籍装箱,左宗棠则将那方拒纳妾的砚台裹进棉衣。   “这砚台不能丢,是咱们家的念想。” 他对妻子说。   逃亡路上,小儿子左孝同哭闹要吃糖,周诒端掏出藏在怀里的蜜饯。   那是她从嫁妆里省下的,此刻却笑得满足:“孩子,吃了就不闹了。”1860 年左宗棠在安徽军营,收到妻子寄来的包裹。   里面除了棉衣,还有女儿左孝瑜写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牵挂。   他摩挲着信纸,想起教女儿写字的日子,眼眶发热。   提笔回信时,特意用了那方从家带出的砚台:“待平定战乱,便回家陪你们。”   信末还画了个小砚台,叮嘱女儿 “好好练字,莫忘学问”。   1872 年周家书房,周诒端身体渐弱,仍在整理丈夫的文稿。   左宗棠坐在她身边,读自己写的《楚军营制》,她偶尔插话提建议。   “这里写得太急,兵士的衣食细节得补充,他们在外不易。”他立刻修改,笑着说:“还是你心思细,我这粗人多亏有你。”   1880 年左宗棠赴新疆前,与家人在辰山合影。   他站在中间,左手拉着周诒端,右手搂着最小的孙子。   三个女儿站在母亲身后,儿子们则护在两侧。   拍照时,周诒端悄悄把那方砚台塞进丈夫的行囊:“带着它,像我陪着你。” 他点头,眼眶红了,却强装镇定:“等我回来,再用它教孙子写字。”   1885 年左宗棠病逝福州,长子左孝威护送灵柩回湘。   途经辰山时,左孝威取出砚台,对着家乡方向叩拜:“爹,娘,咱们回家了。”老仆们看到砚台,都哭了:“这是姑爷当年拒纳妾的砚台啊,终于回来了。”   灵柩所过之处,百姓沿街跪拜,有人喊着 “左公回来了”。   1900 年湘江大桥施工现场,左孝宽指挥工人作业。   他特意让工匠在桥栏上刻下 “守” 字,旁边配了方小砚台图案。   “这‘守’字,是我爹娘守情、守家、守家国的念想。” 他对工匠说。   大桥落成那天,左家后人都来见证,左孝宽捧着那方砚台,讲述父母的故事。   江风吹过,仿佛传来当年周诒端教女儿读书的声音。   如今,湘阴左氏宗祠的《辰山课子图》修复完成,对外展出。   那方拒纳妾的砚台就放在画旁,旁边附有详细的历史说明。   左氏后人常会来宗祠看看,对着画和砚台,讲述家族的传承。   辰山脚下的周家旧宅,虽已翻新,却仍保留着当年的菜园和学馆遗址,供人缅怀。   主要信源:华声在线——柳庄;《左宗棠全传》; 台海时刻——清末“第一赘婿”左宗棠,与妻子结婚多年,连生3个女儿,就是无子。妻子劝他纳妾,他死活不同意。这时,丈母娘亲自出马“逼婚”……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