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美军,韩国下决心了 当地时间20日,李在明在出席国防工业发展研讨会时表示:即便在当前形势下仍有部分国民认为,韩国国防必须依赖外部力量,这一点难以认同。 他强调:韩国国防应由自己承担,有能力承担,要实现自主国防! 这位宣称2030年前要把韩国打造成全球第四大防务强国的总统,一边宣布2026年国防预算提升到66.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55亿元),同比涨了8.2%,重点投到无人机、AI战斗机器人这些尖端领域。 另一边却得面对个尴尬事,韩国引以为傲的T-50高级教练机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4亿美元订单,因为美国不批核心技术转让黄了。这种雄心和现实的矛盾,正好说明韩国喊“国防自主”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想依赖美国,是美国早就不是那个“可靠的保护伞”了。 过去几十年,韩国的国防工业就像绑在美军战车上的附庸,KF-16战机坏了,韩国技术人员连拆开维修的权利都没有;空对地导弹要换弹头,得等美国五角大楼批准;就连最新型的KF-21战斗机研发,美国当初承诺的技术支援也成了空头支票,从航电系统到AESA雷达,四大核心技术全被卡了脖子。 这种合作模式,让韩国成了全球军火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始终甩不掉“组装厂”的本质。 去年韩国军火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但仔细看,不管是卖给波兰的K2坦克还是出口东南亚的护卫舰,关键部件不是来自美国就是靠欧洲技术,就像《东亚日报》说的,这些“国产装备”不过是披了层韩国外衣的“国际组装品”。 真正让韩国彻底醒过来的,是美国这几年在亚太战略里的“利己主义转向”。美国把战略重心转到印太围堵中国后,韩国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被随便摆布的棋子。 军费分摊谈判里,美国一次次狮子大开口,要韩国承担更多驻韩美军费用,可在关键武器转让上却步步紧逼;半导体领域,美国硬让韩国选边站,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根本不管韩国企业的巨大损失;就连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也常只顾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对韩国的安全担心敷衍了事。 最让韩国人寒心的是,同样买F-35战机,日本能拿到核心技术转让,韩国却只能得到“阉割版”的操作权限,这种差别对待让越来越多韩国人明白,美国从来没把韩国当成平等的盟友,只是把它当成维护自己霸权的“前沿哨站”。 李在明的“自主国防论”能引发强烈共鸣,很大程度是顺应了韩国国内越来越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现实利益需求。现在韩国军工产业已经撑起全国3.2%的就业岗位,三星、现代这些巨头都在布局无人武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去年韩国成功试射自主研发的“玄武-4”弹道导弹,射程能覆盖朝鲜全境,同时在无人机领域也有突破,“苍鹭-10”侦察无人机的性能快赶上美军同类型号了。 这些成果让韩国有了喊“自己承担国防”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民众对驻韩美军的态度正在悄悄变,最新民调显示,45%的韩国人觉得该逐步减少美军驻军规模,62%的年轻人支持“国防完全自主”。 有了这种民意基础,李在明的表态就不只是政治口号,而成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方向。 为了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韩国正在下一盘“多路突围”的棋。一方面,韩国防卫事业厅已经紧急启动和欧洲企业的合作,计划从瑞典萨博公司引进AESA雷达技术,同时和英国BAE系统公司联合研发新型航空发动机,想在关键领域绕开美国的限制。 另一方面,韩国把“技术共享”当成外交新武器,向印尼、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出口武器时,不光提供装备,还配套建生产线和技术培训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既扩大了市场份额,又建立了不依赖美国的技术合作网络。 今年初韩国和波兰签的57亿美元军售合同里,就有联合生产K2坦克的条款,这标志着韩国军工已经从“单纯出口”转向“技术输出”了。 当然,韩国的自主国防路肯定不好走。 66.3万亿韩元的国防预算看着多,分摊到各军种和研发领域后还是挺紧张,怎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维持高额军费投入,是李在明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 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计划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没有美国核保护伞,韩国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威慑体系,还得时间检验;更重要的是,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韩国国防的控制,最近美国已经通过施压让韩国推迟了部分和欧洲的技术合作项目,以后的博弈只会更激烈。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