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有意思的对比,日本,拿了快30个诺贝尔奖,但它的探测器还从没在月球或火星上溜达过,再看欧洲的英法德这几个老牌强国,诺奖加起来好几百,稳稳地坐在第一梯队,但在登陆火星、月球挖土这种事上,也迟迟没有大动静。 反过来看咱们中国,不仅稳稳地在月球上留下了脚印,还从火星传回了照片,甚至真从月亮上“打包”了一把土带回地球。 这么一对比,是不是感觉挺神奇的?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为啥咱们的诺奖没那么多?”,这个对比或许就能提供一个特别的视角,这根本不是谁行谁不行的问题,而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有人主攻“深度思考”,有人擅长“上天入地”。 诺贝尔奖,特别偏爱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灵光一闪”的革命性发现,这种发现,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它需要科学家有“坐冷板凳”的自由和定力。 日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从二十多年前就定下目标,持续往基础研究里投钱,营造让科学家安心探索的环境,几十年后,果子才一颗颗熟透落地,像田中耕一那样,连教授都不是,却因为一个“失败的实验”意外拿了诺奖,这种故事本身就说明,基础研究的突破,有点“可遇不可求”。 欧洲更是这样,那些顶尖的实验室,可能花几十年就为了验证一个理论,这就像修一座看不见顶的高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默默无闻地往上垒砖。 而登陆火星、月球采样返回,完全是另一套逻辑,它不像单个科学家的灵光一闪,更像一个终极版的“搭积木”游戏。 你想啊,从地球飞到火星,4亿公里的距离,信号传回来都要几十分钟,这中间,火箭、轨道、材料、控制、通信……成千上万个环节,哪一个出点小差错,整个任务就可能前功尽弃。 所以,航天工程考验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它要求无数顶尖人才和企业,像咬合精密的齿轮一样,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协作。 在这方面,咱们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这么看下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好像始终有两条腿在走路: 一条腿是 “微观突破” ,像欧洲的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解开宇宙的一个个微观谜题。 另一条腿是 “宏观构建” ,像我们的祖先修长城、开运河一样,通过宏大的工程把梦想变成现实。 你说哪条腿更重要?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基础物理的突破,我们算不出精准的航天轨道,反过来,航天工程中遇到的极端难题,又催生了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诞生。 现在,这两种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比如,德国的科学家可能正在研究中国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而全球的科学家,正在为同一个“人造太阳”项目而努力。 未来的竞争,恐怕不再是简单的“我选A还是选B”,而是谁能更好地把“仰望星海的雄心”和“守护实验室内一缕微光的耐心”结合起来。 说真的,纠结于“诺奖数量”这个数字本身,意义已经不大了,这个对比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让我们看到了成功有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每个国家的选择,都跟它的家底、历史和当下处境紧密相关,日本战后资源匮乏,选择“技术立国”是明智之举,欧洲有几百年的科学积淀,继续深挖基础研究是它的长处。 而我们作为后起者,用一些标志性的重大工程来拉动整个科技链条的飞跃,实践证明也非常成功。 但现在,世界正在变,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速度,比以前快太多了,可能实验室里一个新材料刚出来,没几年就用到了手机上,这种时候,以前那种“我先埋头研究,你再慢慢应用”的线性模式,就不太跟得上了。 所以,我觉得对我们而言,下一个要攻克的关口,不是简单地去追求诺奖,而是打造一个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 真正地欣赏那些“看起来没用”的研究? 允许科学家做一些纯粹出于好奇的探索,而不是每一项研究都要求立刻“变现”。 给年轻人更多“犯错”的空间? 创新本质上就是试错,一个不容许失败的环境,是很难长出突破性思想的。 让企业更主动地成为研发的“发动机”? 当企业愿意为长远的、硬核的科技买单时,创新的土壤才会真正肥沃。 其实,我们航天事业成功的背后,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人才接力,这种“长期主义”的精神,恰恰也是基础科学最需要的品质。 所以,未来的方向或许不是二选一,而是“全都要”,让我们既能组织起庞大的工程去触摸星辰,也能营造出最肥沃的土壤,让思想的种子自由生长,开出最意想不到的花。 到那时,我们不仅能在月球上留下足迹,也必然能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刻下更多来自东方的名字。
3IAtlas外星飞行器,很可能是一个无人探测器!因为距离我们最近的适合生物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