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历史无比荒诞:投降大清,充当进攻大明急先锋的,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  

顾议史实 2025-10-21 16:42:39

明末历史无比荒诞:投降大清,充当进攻大明急先锋的,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   要说明末最让人心寒的事,不是李自成进了北京,也不是崇祯吊死煤山,而是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铁血守边”的大将,一个个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选择了倒戈。   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些名字,放在大明年间,几乎都是“铁板钉钉”的忠臣干将,是朝廷几年一度的边疆重臣。   但到了清军压境、明朝风雨飘摇的时刻,他们却成了清军的急先锋,带着八旗铁骑一路南下,把昔日的老东家砍得片甲不留。   吴三桂最具代表性,他本是辽东大将,手握重兵,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没有选择保境安民、拥立新君,而是转头放清军入关。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实选择,明朝不给兵饷,他的部队吃不上饭;清朝许诺高官厚禄,还给他世袭罔替的“平西王”封号。   他当然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在现实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哪怕代价是背叛。   洪承畴的转变更让人唏嘘,他曾在松山之战中被俘,起初坚决不屈,后来却“豁然开朗”,成为清廷最倚重的汉臣之一,参与策划多次对南明的征伐。   他不是没本事,而是太清楚明朝已经无力回天,清朝才是“新主”。他选择站在胜利者那边。   可是这些“明将”转身之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比清军还要狠,比八旗还要积极,屠城烧村,镇压抗明,毫不手软。   你说他们是为了活命,那为何要成为进攻最猛的先锋?这分明是从骨子里认同了新主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原本被明朝看不起、打压到底的“草根力量”,比如郑成功、李定国,这些人原本不是体制内的人,甚至一度被贴上“反贼”“倭寇”的标签,但在明朝灭亡之后,他们却成了抗清最坚决的人。   郑成功靠的是海上贸易起家,祖上是倭商,背景复杂,但他在南明建立政权后,几乎是孤军奋战地扛起了恢复大明的旗帜。   他的舰队不但控制了东南沿海,还数次打退清军,甚至一度收复台湾,更重要的是,他的势力成为南明财政生命线,七成的军饷都靠他的贸易网络撑着,说白了,他就是用“买卖”撑起了“抗战”。   而李定国更是草根中的硬骨头,他是张献忠手下出来的,原本是“流寇”出身,但在南明灭亡后,他没有跑路,也没有投降,而是带兵转战云贵,建立根据地,几次重创清军,甚至斩杀两位清朝亲王,一个“贼人”,却成了朝廷最后的门神。   这就让人讽刺了:大明的边军将领投降得痛快,战得卖力;而曾经的“反贼”和“海商”,却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忠诚,他们没有俸禄,没有爵位,有的只是信念。   这不是单纯的忠诚问题,更是制度的失败,明朝看不起草根,优待权贵,结果培养出一群“墙头草”。   把真正能打仗、愿意为国流血的人逼到了体制外,等国家快亡了,才发现自己最能依靠的,正是那些原本不被信任的人。   当时全球都在乱,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供应出了问题,明朝财政系统依赖白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内部又赶上了小冰河期,年年闹灾,老百姓活不下去,朝廷却还在搞文字游戏,搞党争,搞权谋。   而在西边的欧洲,30年战争刚结束,那边的国家开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制度,搞军队职业化、税收制度改革,整个国家机器在“现代化”,明朝呢?还在靠士大夫乡绅撑门面,靠东厂西厂搞情报,连兵饷都发不出来。   清朝为什么能赢?不是他们多有道义,而是他们能提供明确的奖惩制度和资源分配,你投降,就给你爵位、土地、兵权,明朝这边呢?忠臣死得最快,投降最安全,你说这制度能不崩吗?   郑成功那套“海上抗清+贸易供给”其实是一种制度雏形,他试图用商业来养兵,用自治来稳局,可惜明朝体制根本接受不了这种“非正统”的方式,结果好不容易有点希望,也被体制自己掐死。   这场战争,其实是“陆权帝国”对“海洋潜力”的压制,是旧世界对新秩序的防守战,明朝没能利用海洋资源搞转型,反而被清朝用传统手段打了个稀碎。   换句话说,大明不是输在枪炮上,是输给了自己僵化的脑筋和不公平的制度,到了今天,我们再回头看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清算谁的背叛,而是想搞清楚:一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中,最能依靠的到底是谁?   那些叛变的将军,最后也没几个好下场,吴三桂造反失败,死得窝囊;耿精忠、尚可喜这些“王爷”,也一个个被削权、被清算,而李定国、郑成功,虽然未能逆转乾坤,但他们留下的,是一份气节,是一种信仰。   国家的命运,不是靠嘴上的忠诚,而是靠制度能不能留住真正愿意拼命的人。当制度无法保障基本的公平与尊重,哪怕你军队再强、城墙再高,也守不住人心。   所以,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评判,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忠与奸,也照出了制度的崩溃与重建的可能。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