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

顾议史实 2025-10-21 17:41:41

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温铁军这一句看似平常、却直戳痛点的话,像一颗石子丢进了中国城镇化这池春水,我们真得非走西方那条“人进城、地抛荒”的老路吗?   火车站的凌晨四点,背着蛇皮袋的不是游客,是农民工,他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城市“讨生活”的,而城市接得住他们吗?答案,很尴尬。   你看现在的城市,楼是越盖越高,房价却也越炒越离谱,农民工进了城,住不起好房子,只能窝在城中村、郊区棚户区,一边干着体力活,一边担心孩子上学、看病、买房这些“城市难题”,很多人住了十年,还是“外地人”。   温铁军说得直白:中国不是美国,人家地广人稀,农民进城还有大片土地发展工业,我们呢?人多地少,农民一走,地就荒了,谁来种?   更现实的是,城市的“饭碗”也没那么多,现在AI、自动化一来,城市的蓝领岗位都在“缩水”,很多人进了城,结果发现,连盖楼的工作都被机器人抢了。   这不是在发展,是在“挤压”,把农村的活路堵上,把城市的路也挤满了,城乡双输,累的是人,亏的是国家。   温铁军这句话的分量不仅在于反问,而在于他点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太习惯“拿来主义”了?   上世纪的欧美城市化,把农民赶进城,确实让工业一度腾飞,可你看看现在的美国,洛杉矶、芝加哥周边的贫民区,枪声不断,毒品泛滥,连警察都不敢随便进,这就是把农民赶进城的“后遗症”之一。   西方的城市化不是“共富”,而是“分层”,有钱人住在郊区别墅,穷人挤在市中心破楼里,形成了一个个社会断层,从工业时代到今天,他们还没补上这个“裂缝”。   中国一旦照搬这个模式,后果可能更严重,我们有14亿人,5亿还在农村,土地资源又有限,若一刀切地把人全往城市送,不仅城市压力山大,农村也会变成“空壳”。   而且别忘了,西方走城市化那会儿,全球化正火,工厂外包、劳动力廉价,靠着压榨第三世界,他们才能自保,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球去风险、产业回流、地缘政治碎片化的局面。   想靠“农民进城”带动经济,已经过时了,现在拼的是“谁能留住人心,稳住根基”。   温铁军不是反对城市化,而是反对“照抄照搬”,他说得很清楚:不是不进城,而是不能一窝蜂,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得对路。   他提到“县域城镇化”这个词,其实是个被忽视的“中间地带”,你看那些“千亿县”,比如昆山、江阴、慈溪,人均收入不低,产业也不弱,既有城乡交融的生活方式,又不至于形成超级城市的“吸血效应”。   这类地方,有地、有工厂、有生活气息,比起动辄千万人的大城市,更适合年轻人扎根,关键是,它还能把农村的资源“拉进来”,实现一个真正的“城乡共生”。   比如江西的一些县,近几年搞“文旅+农业”,请设计师改造老宅子、把地方酒包装起来卖,结果“七块钱一瓶”变成“七十块一瓶”,农民不再只靠种地吃饭,而是靠创意赚钱。   还有的地方搞“数字乡村”,用AI和大数据帮农户精准种植、远程卖菜,年轻人回村也能干“高科技”,这不是“回头路”,而是“新赛道”。   说到底,温铁军最担心的不是城市发展,而是“饭碗问题”,别看我们现在可以进口粮食,可谁能保证,国际局势不变?你看看俄乌冲突、巴以战火,全球供应链说断就断。   你再看看今年美国农业带的干旱,全球气候变化不等人,一旦出现“粮食卡脖子”的情况,自给自足才是硬道理,而这事,离不开“人种地”。   可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人种地,种地不赚钱,年轻人都跑了,剩下一群留守老人怎么扛起粮食安全?   如果我们不真正把农村看作“未来的增长极”,不打破城市优先、人口流出的老思维,那就永远走不出“城市挤爆、农村空心”的死循环。   发展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关键是要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西方那条路,已经给出了“样本”,但那不是我们的“模板”。   中国要的是“城乡共赢”“人地共生”“产业共链”,不是一味往城里挤、往楼上爬,那样的未来,不稳,也不暖,这场关于“谁该去哪里、谁该留下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城市不是唯一的梦想,乡村也不该只是回忆,走好这条路,我们才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望时,发现自己踩进了别人的坑。

0 阅读:3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