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亚太海空陆地突然拉响警报,日本舰艇逼近台海,菲律宾船只在南海挑衅,印度部队在中印边境增兵,中国该如何应对多方压力? 这番话出自俄罗斯媒体的直白点评,直指中国若卷入冲突,会面临多国合力围堵的局面。周边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日本在台海周边动作不断,2024年9月,日本海上自卫队驱逐舰穿越台湾海峡,紧随其后,日本防卫白皮书强调台海风险,增加F-35战机部署,并在冲绳基地与美军联合演习。这些举动,明摆着想借外部力量插手中国内政。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强硬。2023年,菲律宾与美国签署协议,新增四处军事基地,包括巴拉望岛的巴拉巴克岛和卡米洛·奥西亚斯海军基地。2024年,美国追加资金升级跑道,这些基地直面南海要道,便于快速投送力量。菲律宾补给船在仁爱礁附近频繁出没,试图强化非法主张,背后有美国撑腰。 印度在中印边境也没消停。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双方伤亡,此后印度增派部队,修筑工事。2024年10月,双方签署脱离接触协议,印度拆除部分非法设施,但边境巡逻仍需高度警惕。这些事件叠加,考验中国战略调度能力,东、南、西三面需统筹兵力与物资。 俄媒的警示不是空穴来风。国际上,实力往往决定话语权。光有先进装备如辽宁舰、山东舰和东风导弹,固然是底气,但若不动用,就成纸上谈兵。历史早已证明,只有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让对手付出代价,方能震慑潜在威胁。 回看抗美援朝,那是中国面对多国联军的真实写照。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对手有美国为首的十六国部队,装备精良,一个美军师就有上百辆坦克、上千门火炮,天上飞机掩护。志愿军火炮总数还没对方一个师多,坦克更是少见。 尽管如此,中国靠顽强意志和战术智慧,转败为胜。1952年10月至11月,上甘岭战役,美军倾泻190万发炮弹,将阵地削低两米,志愿军坚守43天,用坑道战术白天隐蔽、晚上反击,最终迫使对手让步。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中国维护了东北亚和平。 这不是靠运气,而是因为中国军队把家国安危放在首位。志愿军多是解放战争老兵,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新中国给了他们土地和尊严,他们明白,退一步就是丢掉来之不易的成果。这样的精神,让装备落后的中国,打出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如今,中国国防现代化步伐加快,航母编队和导弹体系更强,但核心没变:防御性政策不变,和平发展不变。周边国家的小动作,本质是借外部势力试探底线。如果一味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日本若更嚣张,台海风险加剧;菲律宾若占南海便宜,其他国家跟风;印度若边境蚕食,主权难保。 正如俄媒所说,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一切才迎刃而解。意思是,在维护主权的关键节点,需展示决心,让肇事者尝到代价。不光丢地盘,还影响经济和民生。这样,其他国家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国际关系里,和平靠实力守护,不是求来的。 中国不想打仗,但绝不怕打。国防预算2024年占GDP仅1.3%,远低于美国3.5%,这说明我们重发展、重民生。但若有人把战争强加头上,中国军队有能力、有意志回击。就像抗美援朝,志愿军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护家卫国,从不手软。 从俄媒评论看,这反映出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双升,动摇旧有格局。但中国始终走和平道路,推动“一带一路”,2024年中巴经济走廊和中老铁路项目惠及沿线国家,促进共赢。这才是长远之道。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国防建设,同时扩大开放合作。让潜在对手明白,跟中国对着干,没好果子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