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威胁到俄罗斯安全,所以必须打。可打着打着,事情就变味了,俄罗斯不光占了乌东四个州,现在还继续往前推,甚至国内有人开始嚷嚷要重建“大俄罗斯“。这场仗,早就不是当初说的“自卫“那么简单了。 边境线上,北约的脚步悄然逼近,一场本为护佑家园的行动,却如野火般蔓延开来。俄罗斯当初的担忧何以化作广袤土地的吞噬?从克里姆林宫的警报,到东乌四州的旗帜飘扬,这场拉锯何时休止? 苏联解体,北约就开始往东挪腾,波兰、匈牙利这些老东欧国家先一步加入,波罗的海三国也跟上。俄罗斯人看着自家后院一步步被别人围起来,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乌克兰这块地儿,夹在中间,战略位置太敏感了,本来就是俄罗斯的缓冲带。要是乌克兰也钻进北约,那导弹系统离莫斯科就跟自家门口差不多,俄罗斯的安全底线直接被踩了。 2014年,乌克兰政局一变,亲西方势力上台,克里米亚就成了导火索。俄罗斯直接行动,控制了那半岛,还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离势力。国际社会闹腾一阵子,但俄罗斯坚持这是内部事务,保护当地俄语居民。北约东扩的势头没停,乌克兰公开喊着要加入,这让克里姆林宫的警铃大作。俄罗斯外交官在各种会场上反复强调,北约的推进不是防御,而是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2021年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重申北约目标,俄罗斯就开始大规模军演,边境部队调动频繁。 2022年2月21日,普京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次日就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官方说法很清楚,这是为了拆除乌克兰境内的军事威胁,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东部俄语人口。俄罗斯部队从多个方向进入,初期目标是基辅周边和东部地区。国际上,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谴责这是侵略,但俄罗斯代表反驳,说这是自卫回应北约的挑衅。刚开始,俄罗斯强调行动有限,不会无限扩张,只求缓冲区和中立地位。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战线拉长后,俄罗斯的胃口好像变大了。2022年夏季,俄军在南部推进,控制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部分地带。9月23到27日,在这些占领区搞了公投,当地居民投票加入俄罗斯。9月30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签署法令,正式吞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个州,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占乌克兰国土五分之一。这四个州资源丰富,顿巴斯有煤矿和工业,赫尔松有黑海出海口,扎波罗热有核电站。俄罗斯说这是民意选择,回应历史归属,但国际社会一致认定这是非法吞并,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 吞并后,俄罗斯没收手。11月,俄军从赫尔松右岸撤出,乌克兰收复那块地,但东部战线还在推进。2023年6月,乌克兰发起反攻,收复部分失地,可俄罗斯稳住阵脚,转入消耗战。2024年,俄军重启攻势,2月拿下阿夫迪夫卡,5月控制该市周边,东部推进到顿涅茨克边缘。10月,俄罗斯部队继续向哈尔科夫方向施压,炮火覆盖乌克兰阵地。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声称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全境,推进速度虽慢,但没停下脚步。战局胶着,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乌克兰基础设施毁坏严重,俄罗斯经济挨制裁,能源出口受阻。 这变化不是空穴来风,得看俄罗斯国内的调子。起初,宣传口径是国家安全,防北约东扩。可随着占领区扩大,历史叙事上场了。俄罗斯官方和媒体反复提,乌克兰大片土地本是沙俄和苏联划拨的,17世纪的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就把乌克兰绑上俄国船,1954年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给乌克兰,那也是政治安排。东部顿巴斯,俄语人口多,工业基础厚实,在俄罗斯人眼里,本该是斯拉夫一家亲,不是亲西方的基辅能管的。克里米亚有塞瓦斯托波尔军港,黑海舰队驻扎,那更是战略要冲。 国内一些民族主义声音越来越响,社交平台和集会上,有人直言要恢复历史疆域,喊出“大俄罗斯”的口号。普京讲话中,也夹杂着斯拉夫复兴的调子,把战争包装成阻止西方肢解俄罗斯的第一步。舆论把乌克兰说成忘恩负义,拿着苏联遗产却倒向北约。这情绪一发酵,战争就从防御滑向扩张,目标不再是缓冲区,而是重塑边界。国际观察家指出,这反映出后苏联时代边界的模糊,民族语言历史纠缠不清,给单方面行动留了空间。 从中国看,这事儿闹得人心疲,教训深刻。俄罗斯的担忧有其道理,北约东扩确实忽略了大国安全关切,但用军事手段解决,只会火上浇油,加剧对立。中国一贯主张,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是国际法铁律,反对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联合国框架下,推动政治对话才是出路,早年伊斯坦布尔会谈就摆在那儿,各方该坐下来谈。 大国博弈中,小国夹缝求生,最该警惕的是叙事权的争夺。俄罗斯把战争说成历史正义,西方喊侵略扩张,乌克兰求自卫反击。真相是,这场冲突深植历史纠葛,苏联遗产没分干净,民族记忆成导火线。俄罗斯从自卫到吞并的转变,暴露了地缘野心的影子,但也提醒大家,安全不是零和游戏。北约该反思东扩的后果,俄罗斯得克制扩张冲动。否则,欧洲稳定成泡影,全球热点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