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太了解中方了,他充分利用了中方不愿“翻脸”的善意来最大化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这种所谓的精明利用人性来经商还说得过去,放在治国理政上就显得毫无底线和诚意。 最典型的当属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这场持续数年的拉扯把他的套路暴露得明明白白。 2018年2月中美启动首轮经贸磋商,前几轮谈下来还算顺利,5月19日双方刚发布联合声明,说好“不打贸易战”,结果才过10天,特朗普就翻脸不认账,宣布要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 中方当时虽然表态遗憾,但还是留了协商余地,可这种克制反而让他得寸进尺。 当年9月,他又把征税范围扩大到2000亿美元,税率先定10%,转头就放话次年1月要涨到25%。 等到2019年5月,第十一轮磋商刚进行到关键阶段,他突然一纸命令把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直接提至25%,把之前谈好的共识撕得粉碎。 中方始终没放弃对话,前后跟美方进行了13轮高级别磋商,哪怕被反复摆一道,还是在2020年1月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承诺在2020-2021年额外采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和服务。 协议签署后中方确实在履约,2020年一季度自美进口农产品就增长了1.1倍,其中大豆进口暴增2.1倍,单周采购量多次创下当年新高。 可特朗普根本不珍惜这份诚意,疫情刚让采购进度受点影响,他就跳出来指责中方“违约”,威胁要重启新的关税制裁,完全无视美国自己的供应链问题才是阻碍贸易平衡的关键。 更讽刺的是,这场他主动挑起的贸易战,最终让美国自己吃了大亏:2023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飙到1.06万亿美元,比贸易战前还高,食品杂货价格四年涨了25%,相当于给美国消费者变相征税,所谓“保护本土产业”的说法成了笑话,连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都承认,加征关税压根没增加相关行业就业。 科技领域的打压更是把这种反复无常玩到了极致,华为成了他拿捏中方的主要筹码。 2019年5月15日,他突然把华为及其68家附属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与之合作,可仅仅5天后就发布“临时通用许可”,允许企业继续供货90天,理由竟是“避免美国偏远地区通信陷入黑暗”。 之后这种戏码反复上演,8月刚把46家华为附属公司加进清单,转头又延长许可;11月第三次推迟禁令,一边卡脖子一边留口子,把华为的生死存亡当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他算准了中方重视科技产业发展、不愿搞技术脱钩的心态,所以敢步步紧逼,从限制芯片供应到要求非美国企业使用美国技术也得申请许可,政策越收越紧。 可他没想过,这种反复折腾反而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2023年中国“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英伟达在华收入占比跌到10%以下,倒是美国科技企业先扛不住了。 就连TikTok这种民营企业,也成了他搞交易的工具。 一会儿放狠话要彻底封杀,说其“威胁国家安全”,逼字节跳动要么出售资产要么退出美国市场;一会儿又突然改口反对限制,态度180度大转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拿TikTok当诱饵,想在贸易谈判中逼中方让步。 这种把企业当棋子的操作,在商场上或许能算“精明”,可放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完全是对规则的无视,连基本的外交诚意都丢了。 特朗普这套玩法的核心,就是他那套“交易型领导”逻辑,只盯着短期利益,靠不可预测性制造谈判筹码。 他知道中美作为前两大经济体,彻底翻脸对双方都没好处,中方更是看重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每次把局面闹僵后,只要稍微松口给点台阶,中方大概率会愿意回到谈判桌前。 2019年6月中方发表《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明明是美方反复违约,可中方还是在大阪峰会后同意重启磋商;2025年中美在日内瓦、伦敦多次会谈,中方同意暂停部分关税,也是希望维持对话渠道。 这种善意被他当成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越玩越上瘾,甚至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反复”,就能让中方无底线妥协。 可他忘了,善意是相互的,不是用来透支的,中方的克制从来不是软弱,而是基于理性的利弊权衡。 这些年中国在制造业、绿色科技等领域不断突破,2023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涨到19.47万亿元,就算没有美国市场,也能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特朗普的反复变卦,反而让中方看清了其政策的本质,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更坚决地维护自身利益。 说到底,治国不是做买卖,靠算计和套路或许能赢一时,但终究会消耗掉所有信任,到最后只会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