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主席保持中立的规则本就有明确的适用边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不过是韩国瑜

未央秘史 2025-10-23 11:42:43

立法院主席保持中立的规则本就有明确的适用边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不过是韩国瑜用来回避表态的借口,其核心说到底就是对郑丽文并不认可。 要知道,所谓的中立原则,本质上是针对立法院内部的议事程序、朝野协商等公务活动,目的是保证议事的公平有序,可这次涉及的是党内人事相关的支持表态,完全不在该规则的约束范围内,这一点从过往的政治实践中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在任期间,无论是党内重要人事提名还是关键政策推进,从未以“保持中立”为由拒绝表态,反而常常主动协调党内立场,即便在2013年“马王政争”的敏感时期,他也始终明确自身的党内立场,从未拿中立规则当挡箭牌。 对比之下,韩国瑜此刻的沉默就显得格外刻意,毕竟同样身处立法院领导层的副主席江启臣已经公开表态支持,作为党内人气最高的核心人物,他的沉默绝非偶然。 从国民党的政治生态来看,党内第一人气的头衔可不是白来的,韩国瑜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党内基层的情绪。 根据2024年初的民调数据,他在国民党内的支持率高达42%,远超其他党内政治人物,这样的人气基础意味着他的表态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能够有效凝聚党内共识。 可他偏偏选择在这个关键节点沉默,直接导致此次人事安排的结果缺乏足够的党内号召力,给外界留下了不团结的鲜明观感。 这种不团结的信号可不是小事,回顾国民党的历史,因内部分裂而导致的败选惨案历历在目。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宋楚瑜从国民党出走成立亲民党参选,最终与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分流选票,让陈水扁以微弱优势胜出,国民党首次失去执政权;2014年“九合一”选举前,马英九与王金平的政争导致党内派系隔阂加深,最终国民党从选前的4“都”11县市萎缩至1“都”5县,马英九也为此请辞党魁。 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党内核心人物的立场模糊对政党的伤害有多大,韩国瑜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可他依然选择沉默,背后的考量自然不简单。 若说他是因为身份特殊不便表态,显然站不住脚,立法院主席的身份要求其在处理跨党派事务时保持中立,但在党内事务中,反而需要承担起团结派系、凝聚共识的责任。 同样是面对党内事务,2024年1月立法院正副负责人选举前夕,韩国瑜主动抛出与江启臣搭档参选的方案,还表示可将副院长位子礼让民众党,彼时他可没拿“身份特殊”当借口,反而积极运作以争取党内和外部势力的支持。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此前处理傅昆萁提出的召开临时会诉求时,以“程序和时间考量”拒绝了同党同志的提议,当时被解读为坚守中立、树立威望的聪明做法,但那起事件本质上是立法院的议事程序问题,适用中立原则合情合理。 而此次的表态事件属于党内事务,与议事程序无关,他却套用同样的“中立”说辞,这种双重标准很难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意图。 更大概率的情况是,韩国瑜的沉默本质上是“待价而沽”的政治算计,作为党内人气王,他的表态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无论是对郑丽文个人,还是对党内的派系平衡,都能产生关键影响。 当前国民党在立法院拥有52席,民进党51席,民众党8席,民众党的关键少数地位让其成为两党拉拢的对象,韩国瑜或许是想通过保持沉默,为后续与党内不同派系以及民众党的协商保留筹码。 毕竟在2024年立法院正副负责人选举前,他就展现过类似的政治手腕,通过灵活调整搭档方案争取各方支持,最终顺利当选。 此外,韩国瑜在党内并非没有派系压力,2019年他参与党内初选时,就曾面临与郭台铭、王金平的竞争,甚至遭遇高雄白派系统的反对,如今他选择沉默,或许也是为了避免得罪党内其他派系,为自己未来的政治发展铺路。 毕竟对他而言,维护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未来的参选资本,远比单纯表态支持某个人更为重要,这种“待价而沽”的操作在台湾政坛并不少见,民众党在2024年立法院选举后就一直保持“待价而沽”的心态,通过开出合作条件争取最大利益。 韩国瑜作为资深政治人物,自然深谙此道,他很清楚,自己的沉默既能让他避免陷入党内的人事纷争,又能让他在后续的权力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但他似乎忽略了一点,党内团结从来不是靠模糊立场就能维系的,尤其是在当前国民党需要凝聚力量对抗民进党当局的关键时期,核心人物的沉默只会加剧党内的猜忌和分裂。 从基层党员的反应来看,不少人对韩国瑜的沉默表示不满,认为他作为主席未能承担起团结党内的责任。 有党内基层组织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党员认为他应该明确表态支持,以维护党内团结,这种不满情绪如果持续发酵,可能会影响他后续在党内的号召力,毕竟基层党员更看重的是政党的团结和战斗力,而非核心人物的政治算计。 或许韩国瑜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但在普通党员和外界看来,这种刻意的沉默更像是对党内事务的消极回避,甚至是对郑丽文的变相否定。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