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1945年初的美军其实正对着东京犯愁,之前大半年投了不少炸弹,却跟挠痒痒似的没伤到根本。 当时美军仰仗的是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这玩意儿能在万米高空巡航,载弹量还大,本以为能精准砸烂日本的军工厂房,可现实给了狠狠一击。 东京上空5000米以上全是高速气流,风速能飙到300公里/小时,炸弹刚扔出去就被吹得没影,哪怕白天能见度好,投弹误差也能到几百米开外。 1944年11月24日第一次大规模轰炸,88架B-29飞过去,最后只有30架勉强找到目标,也就给一个飞机制造厂划了道浅伤,重点目标的破坏率连5%都不到。 更头疼的是日本早把工业玩起了"分散战术",大工厂拆成无数小作坊藏在居民区里,B-29对着地图上的军工标记狂炸,炸到的全是空厂房。 那会儿B-29每架值60多万美元,跟海军主力舰一个金贵,前三个月损失率4.1%,钱花了不少,战果却拿不出手,美军高层急得直跺脚。 李梅接手第21轰炸机部队时,算是接了个烫手山芋,他翻遍之前的战报,又找了熟悉日本的人打听,很快摸透了关键——日本的命门根本不在那些标注在地图上的"军工目标",而在密密麻麻的木房子和藏在里面的工人。 东京80%以上的建筑都是木头搭的,窄街小巷跟蛛网似的,高爆弹炸完顶多掀个顶,可要是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他还发现日军的夜战能力差得离谱,没有像样的夜间战斗机,地面探照灯和高炮在黑夜里就是摆设,之前高空轰炸怕防空火力,换成夜间低空飞行反而安全。 打定主意后,李梅干脆对B-29动了大手术,拆了除机尾外所有的机枪,省下的重量全用来装凝固汽油弹,每架飞机能多扛两吨炸药。 1945年2月23日先搞了场试验,174架B-29半夜摸进东京,投下的燃烧弹瞬间烧穿了2.56平方公里的城区,飞行员回来报告说"跟火柴点柴堆似的,一烧就是一片",这让李梅彻底定了心。 3月9日晚上,334架B-29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起飞,每架都装着6到8吨凝固汽油弹,直奔东京而去。 两架导航机先投下照明弹,在市区炸出个火焰"X"标记,后续飞机跟着这个信号轮番俯冲投弹,整整两个半小时没停。 凝固汽油弹一落地就炸开,带着铝热剂的火油粘在什么烧什么,木头房子瞬间起火,火苗顺着房檐窜到隔壁,很快连成一片火海。 高温让空气剧烈对流,形成了十几米高的火墙和龙卷风似的火旋,中心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混凝土都被烤得发脆,躲在防空洞里的人要么被烧死,要么被浓烟呛死,连隅田河的水都被烤得发烫,跳河逃生的人最后也成了浮在水面的黑炭。 事后统计,这一夜东京41平方公里的城区被夷为平地,占全城的四分之一,26.7万幢建筑付之一炬,83793人被烧死,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9万,比1923年东京大地震死的人还多,10万人被烧成重伤,100多万人揣着仅有的家当逃向乡下。 而美军只损失了9架B-29,5架重伤迫降,42架带伤返回,这个损失率比之前的高空轰炸低了一大截。 这一把火算是点醒了所有人,李梅紧接着在30小时后就派317架B-29炸了名古屋,13日又用300架飞机带着1700吨燃烧弹烧了大阪,3小时就焚毁20.7平方公里城区。 10天之内,美军投下近7000吨燃烧弹,把名古屋、大阪、神户三个工业重镇烧得面目全非。 5月9日夜里,300多架B-29再袭东京,顺着隅田河低空飞行投弹,56平方公里的地面彻底成了焦土,当时东京的医务人员只剩9名医生和11名护士,连收尸都忙不过来。 5月26日的最后一击更狠,500架B-29投下4000吨燃烧弹,东京北部和西部的居民区全被烧光,从此成了没什么可炸的"死城"。 这场火攻根本不是单纯烧房子,而是精准掐断了日本的战争命脉,日本的军工生产全靠藏在居民区的小作坊支撑,工人死的死逃的逃,7月时工厂缺勤率已经飙到50%。 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3%,飞机发动机产量跌了75%,月产飞机从1944年的2340架掉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91%,连铝的产量都只剩峰值的9%。 美军还顺带空投警告传单,提前告诉日本人下一个轰炸目标,这招心理战让850万城市居民逃向乡村,劳动力彻底断层。 这场火攻的杀伤力比后来的原子弹都不含糊,3月10日一夜的伤亡就超过了广岛核爆,而整个战略轰炸期间,98座日本城市被烧,24%的房屋成废墟,23万人被炸死,35万人炸伤。 到1945年7月,日本的经济体系已经崩溃,枪里没子弹,飞机没燃料,工人没踪影,就算没有原子弹,这场烧遍全国的大火也早把他们的抵抗意志烧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