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尽数迁至中国,让外国仅留下一个空壳!逐步使外国企业边缘化。 2025年9月底,美国商务部刚抛出那条“穿透性规则”,把出口管制网撒向任何中国持股超50%的子公司,安世作为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立刻中招。 紧接着,荷兰政府援引他们2023年生效的投资审查法,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30多个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变动,有效期足足一年。 荷兰总理由“治理缺陷”搪塞,但背后是欧盟芯片法案的影子,目的是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友好国家”手里。 结果安世中国工厂被迫限出货,东莞生产线从满负荷转为“上四休三”,原材料告急,欧洲车企协会直呼供应链中断可能让汽车业停摆。 日本车企也跟着遭殃,芯片交付成谜,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击,10月4日就发布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组件。 这场拉锯战,暴露了我们企业出海的软肋:资产和技术留在国外,就等于把命根子交给别人保管。 我觉得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必须彻底颠覆传统玩法,别再满足于控股股权,得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一条龙迁回中国,只留个空壳在国外晃荡。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加速碎片化,202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地缘冲突将让贸易不确定性加剧3.3%的全球增速。 安世事件里,荷兰冻结知识产权的那一刻,就等于掐断了技术流通的命脉。 如果我们早一步把核心专利和研发团队打包回国,就能避开这种“远程操控”。 当然,不是所有资产都能打包走人,像矿山、港口这类固定资产,搬迁成本高得离谱,地缘政治风险却如影随形。 2025年国际SOS全球风险展望报告直指,中东以色列-伊朗冲突、俄乌持久战、金刚苏丹内乱,这些热点正让海外基础设施成高危目标。 四分之三的跨国决策者承认,政治动荡可能在一年内重创业务,太平洋学报的分析也指出,第三方制裁波及中国企业越来越广,俄乌后欧盟对俄投资禁令,直接让中企在俄项目雪上加霜。 大国平衡外交下,东道国政变或民众敌视,进一步放大不稳定性,面对这些,对于实在搬不走的资产,建议直接在其附近驻军,不是大规模出兵,而是精准部署,震慑潜在威胁。 基础设施常遭武装袭击,挫伤合作积极性,而第三方大国介入往往激化矛盾,谋取地缘利益,驻军能快速响应,护航项目稳定。 国浩律师事务所的报告强调,政治风险保险如中信保的战争险或MIGA的多边担保,能覆盖部分损失,但实战中,驻军是硬实力底线。 “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和基建项目占大头,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已超1478亿美元,雇佣410万员工。 如果不驻军,这些利益就悬在空中,任人宰割,这不是好战,而是现实:国际法对PMC的灰色地带宽松,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类似方式护航?驻军还能联动本地社区,化解文化差异引发的敌视,推动可持续运营。 我们不能再天真地相信“市场原则”,得用铁腕策略反制,迁技术回国、边缘化空壳、驻军固守、PMC出击,这些不是空谈,而是当下必需。 如果是你,会怎么改写出海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