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贸企业以后也不会跟美国做生意,至少不会只盯着美国一个市场! 中国出口总额这些年稳稳向上,但对美份额却在持续下滑,拿最近数据来说,九月份全国出口增速达到8.3%,可对美出货量直接跌了27%。 欧盟增长超过14%,东盟国家接近16%,非洲更是暴涨56%,类似格局在八月份也出现,总出口增4.4%,对美下滑,对欧盟涨10.4%,对东盟飙22.5%,这些数字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企业主动调整的结果。 过去中国企业建厂,常把美国消费终端当成核心目标,墨西哥曾是热门跳板,靠美墨加协定零关税通道,直达北美市场。 可今年以来,墨西哥工业地产的中国客户咨询量急剧下降,蒙特雷空置率从低于1%升到5.6%。 特朗普上台后协定审查在即,钢铁铝关税已开先例,谁敢继续押宝?巴西、塞尔维亚、匈牙利、沙特阿拉伯悄然上位,成为新宠。 这些地方不光政策稳定,还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企业把产线挪过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布局。 印尼因政策友好备受青睐,越南虽有熟练工人,但运营成本上升让大家谨慎评估。 这种“走出去”势头,早在安联贸易调查中就显现,95%的受访出口商已增加对美外市场销售。 市场端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G7国家在中国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近48%降到2023-2024年的约30%,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大幅补位。 美国消费者虽有购买力,但政治不确定性太高,关税说加就加,出口管制说扩就扩,连关键软件都可能纳入限制范围。 东盟内部关税壁垒低,欧盟虽有标准差异,但买家愿意绕开中美摩擦直接采购德国增长20.4%就是例证。 非洲、拉丁美洲虽基数小,但增速惊人,对印度出货也大幅提升,电子商务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新增长点,企业借此跳过传统渠道,直达终端消费者,绕开中间不确定性。 技术自立这条线,也在悄然强化贸易格局的转变,美国对半导体等高科技出口管制越来越严,中国企业被迫加速研发,实现自主可控。 这不光减少进口依赖,还反过来提升出口竞争力,过去靠低成本取胜,现在转向品质和技术壁垒。 消费品和加工贸易受关税冲击最大,质量和结构都出现负面影响,但也倒逼升级。 企业不再被动等待政策红利,而是主动投资国内产业,从绿色能源到本地半导体,构建完整生态。 我觉得这波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中国外贸从“美国中心论”彻底转向“全球布局论”。 过去美国是最大单一买家,切断渠道就能重创出口机器,可现在,美国消费者依赖度缩小,替代买家和路径增多,关税武器的效力自然削弱。 即使明天关税全取消,企业也不会轻易回流,因为信任一旦破裂,重修不易,更何况,三年多实战已证明,多篮子装蛋更安全。 未来格局很可能这样:美国仍是重要市场,但份额稳定在较低水平,东盟、欧盟、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支撑增长,高科技和电商将成为主力军,供应链更具韧性。 你怎么看?如果是你家企业,会不会继续把美国当主力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