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失算!61 岁弃子逆袭,撑起中国芯片半壁江山! 说起张汝京,芯片圈的人都忍不住倒吸冷气 —— 谁家企业创始人,能把自己折腾到被判三年 “行业禁足”? 2009 年那桩官司,把台积电的脸皮厚演绎得淋漓尽致。 开场就是下马威,明晃晃摆出竞业禁止协议,不仅要把张汝京手里的股份全清零,连他待了多年的岗位都直接扫地出门。 正常人遇上这种局,一琢磨天价赔偿和行业封杀令,多半就捏着鼻子认栽了。 可张汝京偏不吃这一套,说不要就甩手走人,连带着一辈子在半导体行业攒下的财富,都跟扔垃圾桶似的没眨眼。 要知道,张汝京可不是台积电随便能拿捏的小角色。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跟着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打天下,一手帮台积电建起了 4 座晶圆厂,从 0.25 微米工艺摸到 0.18 微米的门槛。 那会儿台积电能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站稳脚跟,张汝京手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至少占了三成功劳。 可就因为他后来想回大陆搞芯片,触动了台积电的利益,就被昔日老东家往死里逼 —— 这波操作,当时就有人说 “台积电是怕张汝京把真本事带到大陆,断了自己的后路”。 三年行业禁足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别人到了 61 岁这年纪,早该在家带孙子、遛鸟享清福了,张汝京却没闲着。 他背着包跑遍了大陆十几个省市,从上海张江到北京亦庄,跟几十家芯片企业聊下来,最后捏着一份数据直皱眉。 2012 年那会儿,大陆芯片制造最缺的不是晶圆厂,是上游的 300 毫米硅片 —— 这东西是造芯片的 “地基”,全球 90% 的份额被日本信越、SUMCO 和德国世创垄断。 大陆企业想买不仅要排队,还得看人家脸色,每片价格能炒到 300 美元不说,关键时候还可能断供。 当时国内 300 毫米硅片的自给率连 5% 都不到,几乎全靠进口,这成了张汝京心里的一根刺。 2015 年,禁足期一到,张汝京立马拉着一群老部下组团,在上海张江注册了新昇半导体。 别人创业先捡容易的做,他偏要专啃行业最硬的骨头 —— 直接冲 300 毫米硅片。 可这事一开始就难如登天。首先是钱,研发硅片得砸真金白银,建一条生产线就得几十亿,国内投资方没见过这么 “烧钱” 的项目,大多持观望态度。 张汝京没办法,只能自己带头掏腰包,又拉着上海临港集团一起凑,才算凑够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刚开始试产的时候,第一批硅片刚出炉,检测结果就傻了眼:表面有微小杂质,根本没法用。 张汝京带着团队在无尘车间里泡了整整三个月,每天盯着单晶炉的温度曲线,调整抛光机的参数,光报废的硅片就堆了满满一仓库,损失好几千万。 就这么熬了四年,2019 年新昇半导体的 300 毫米硅片终于量产了。 消息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了 —— 这是大陆第一家能批量生产这种硅片的企业,直接打破了国外长达二十年的垄断。 更关键的是,新昇的硅片价格比进口的低了 10%,而且交货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下游企业,终于不用再看老外的脸色,当年就跟新昇签了上亿元的订单。 如今再看全球芯片市场,新昇已经成了日本信越、SUMCO 的竞争对手,连三星都开始从新昇采购硅片。 当年被台积电视为 “弃子” 的张汝京,如今却成了中国芯片产业的 “定海神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