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动手了?这是来自台湾国际形势专家赖岳谦的警告,在他看来最早今年,中国就有可能要面临来自美国所发起的战争,最晚也不过是2027年。 赖岳谦提到,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压力已经从经济、科技领域延伸到军事层面。比如,美国在菲律宾、日本驻军扩张,与澳大利亚、韩国频繁举行联合军演,演习内容直指“封锁岛屿”和“快速反应”。这些动作背后,是美国试图维持全球霸权的战略焦虑。 随着中国在5G通信、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崛起,美国传统优势领域受到挑战,这种“地位动摇”的危机感,促使美国政界内部逐渐形成“中国威胁论”的共识。 更直接的原因是台海问题。美国近年来对台军售规模激增,2027年预计将达到国防部大规模采购计划的水平。 赖岳谦指出,美国正在将台海从“模糊支持”转向“实际介入”,例如研发针对中国沿海的远程反舰导弹,甚至在菲律宾部署“印太前线指挥中心”。这种军事准备,本质上是在为可能的冲突预设战场。 赖岳谦认为,美国国内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分裂等问题,部分政客可能试图通过外部冲突转移矛盾。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利用战争巩固国内团结(如二战后的冷战),这种模式可能被再次复制。例如,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2025年9月公开表示“不想和中国开战,但必须保持战略优势”,这种矛盾表述恰恰反映了美国既想遏制中国,又担心直接冲突的纠结心态。 但美国真的敢打吗?赖岳谦也提到,美国内部存在分歧。五角大楼匿名官员曾否认“开战”说法,部分智库分析认为,美国若与中国冲突,前48小时可能面临导弹袭击、指挥系统瘫痪、补给线中断等困境。 例如,中国火箭军的高超音速导弹可覆盖关岛至日本的弧形地带,美军前沿基地的燃料库、机场跑道等关键节点可能成为首要打击目标。这种“开局即决战”的模拟场景,让美国军方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 面对美国的军事压力,中国始终保持冷静。2025年9月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新型导弹、隐形战斗机、大型无人机等装备,这些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安全。 赖岳谦指出,中国在军事、科技、经济领域的反制措施已迅速启动,例如解放军在东海、南海的演习频率升高,战略核潜艇与反制武器的研发显现出“中国式威慑”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战争动员能力远超美国。 赖岳谦分析,美国若直接开战,需面对中国核武库的威慑、工业产能的持续供给以及庞大的兵源储备。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美国不敢轻易动手的底线。 赖岳谦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但中美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仍取决于美国的选择。目前,美国更倾向于通过代理人战争(如挑动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或小规模挑衅试探底线,而非直接开战。例如,美国曾以“自由航行”为名派遣军舰进入南海,但每次中国均以实战化演习回应,未给美国可乘之机。 同时,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外交部多次表示,中美关系不应是零和博弈,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这种态度既展现了中国的克制,也传递了明确的信号:中国不主动挑事,但绝不允许他国侵犯核心利益。 赖岳谦在分析中多次提及历史经验。二战后,美国通过冷战遏制苏联,最终以不战而胜的方式结束对抗。如今,美国对华政策有相似之处,但中国与苏联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拥有更强大的经济韧性和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全球多极化趋势下,美国单边主义的空间正在缩小,欧洲、东盟等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也限制了美国冒险的可能性。 赖岳谦的警告提醒我们,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需对美国的军事动向保持警惕。但从中美实力对比、国内民意以及全球格局来看,直接战争的可能性仍较低。 中国应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军事和科技水平,同时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分歧。毕竟,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才是长远之道。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无需因这类预测而过度焦虑。国家的强大实力和战略定力,是我们应对外部挑战的最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