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80年后:“谈”的门开着,筹码却在倒计时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7日写道:“在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后,中国大陆官媒新华社连续两天刊发署名文章,主张‘只要不分裂国家,只要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就能坐下来谈,并提出‘统一利好’。受访学者分析,北京正以复合型论述强化一中原则的历史脉络、法理基础,预料‘十五五’规划当中的‘反独促统’政策,会更着重落实到台湾内部。” 大陆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已把“谈”的门推开,只要认同“两岸一家人”,就能坐下共议统一,更把“统一利好”摆上桌。倘若民进党继续坚持“台独”路线,国民党只会喊“维持现状”,不拿出走向统一的态度,大陆的“让利清单”就会转为“统一时间表”。当经济、外交、军事筹码被一块块抽走,台湾再想上桌,连椅子都不剩。 形势到如今,台湾再不迈出第一步:回到“九二共识”,开启政治谈判,与大陆推动和平统一,否则等到“反独促统”全面落地,岛内只剩被动接受的份,届时再谈条件,已无筹码可谈。 新华社连续两天的署名文章,根本不是简单的政策喊话,而是把“和平统一”的利弊账摊开在台湾同胞面前。文章里列的“统一利好”全是实打实的民生干货:统一后台湾财政不用再为“台独”买单,省下来的钱能全投进医疗、教育这些民生领域;两岸共同市场建成后,台湾商品进大陆零关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这些优势产业能借着大陆的完整产业链和大市场做大做强。这些不是画饼,看看大陆之前出台的“3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能享同等待遇,早就用实践证明了“两岸一家亲”的诚意。 更值得细品的是“十五五”规划里的政策导向。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已经明确说了,未来五年会把对台工作更扎实地推进到融合发展上,给台胞台企更多发展机遇[__LINK_ICON]。这意思再明白不过:大陆的对台政策正从“宏观喊话”转向“微观落地”,要让台湾同胞在日常里真切感受到“统一有甜头”。就像台湾光复80周年时,不少岛内同胞看了大陆的纪念大会转播,激动地喊出“我是中国人”,这种身份认同的唤醒,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可民进党当局偏要对着干。一边拿“台独”口号绑架民意,勾连外部势力搞军事挑衅,把台湾往战争风险里推;一边对大陆的善意视而不见,连台商台企想分享大陆发展红利都要阻挠。他们嘴上说“为台湾谋利”,实际却让台湾经济陷入瓶颈——依赖单一市场、产业升级乏力,这些问题靠“倚外谋独”根本解决不了。更讽刺的是,国民党还在喊“维持现状”,看似稳妥,实则是回避核心问题,等于是在坐视“台独”势力消耗两岸和平的筹码。 大陆早就把话挑明了:“谈”的门永远开着,但绝不是无期限等待。之前商务部把8家涉“独”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就是给“台独”势力敲的警钟,军事演训和常态化巡航更是明确底线。这些筹码抽走一个就少一个,等到“反独促统”政策全面落地,台湾在经济上没了依赖、外交上没了空间,再想谈统一,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抖音上有句话说得好:“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和平统一后,台湾会更好”。这不是空话,是历史和现实都验证过的逻辑。台湾光复80年的历史早告诉我们,台湾的命运从来和祖国紧密相连;如今大陆把“统一利好”摆上桌,把谈判的门敞开,就是给台湾一个抓住机遇的机会。 民进党要搞“台独”,是把台湾往绝路上带;国民党光喊“维持现状”,是耽误时机。对台湾同胞来说,看清大势比什么都重要:“台独”是绝路,“维持现状”是缓兵之计,只有回到“九二共识”,坐下来谈和平统一,才能真正保住太平、守住福祉。毕竟,门开着的时候不进来,等门关上了,可就真没机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