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完颜阿骨打的后世纪念,有两个显著代表,陵寝和颂碑。 “燕京八景”中有一景为“道陵苍茫”,说的是位于房山的金陵,这是金代皇帝和宗室诸王的陵墓,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 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2公里,还有一处金太祖陵,其始建于1123年,是大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陵寝。此陵址是完颜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称。 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发祥于我国东北地区,为何金陵会在北京地区出现呢?据记载,天辅七年(1123)九月,阿骨打的棺椁被运送回金朝都城上京即今天的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白城镇,葬于宫城西南。天会十三年(1135)二月,被改葬于和陵,皇统四年(1144),改和陵为睿陵。至贞元三年(1155)十一月,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燕,改称中都。为了保证迁都的效果,海陵王决定将原在黑龙江阿城的祖陵迁至北京,并派司天台的官员寻找风水宝地,最终选定北京西南大房山,也就是说随着大金国一路从北向南的发展,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先后经过三次迁徙,最后迁到位于北京房山的睿陵。尽管睿陵在明末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作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历史印记之一,仍有着不朽的历史价值。 除了陵寝,另一处明显的后世纪念代表则是屹立在今吉林省扶余县石碑崴子屯的大金得胜陀颂碑。 这是一块由金代第五世帝王金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其祖父开国元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反辽获胜而立的颂碑,它全高3.2米、厚0.38米,由碑首、碑身和龟跌(碑座)三部分组成,最特殊的莫过于碑身刻文800余字,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女真文。此碑作为现在存世较为罕见的两种文字的碑刻,不仅是阿骨打后世纪念重要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九百年的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变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随时间流逝而被人们遗忘,他的陵寝与颂碑作为其重要的历史印记仍然吸引人们去不断探索追寻那段辉煌传奇的历史,阿骨打曾说:“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就把国号定为金。而他的事迹也如金子一般注定被后人传颂不朽。 参考文献: 《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