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

叁号知识局 2025-10-29 21:36:51

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进行非法获利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利兹的冬天总是阴冷的,天黑得早,风钻进外套的缝隙里,吹得人连咖啡都端不稳。   刘莉趴在图书馆的窗边,一边改着计算机代码,一边看着邮箱里那封来自铁路公司的邮件。她原本以为是退款通知,因为那趟去曼彻斯特的火车她早退了票。可点开后,账户里却多出一笔“延误赔偿”。   她眨了眨眼,有点懵,钱从天而降?系统没查到她退票?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可账户余额实打实地多了十几英镑,那一刻,她没想到,这几英镑会成为她人生里最昂贵的一笔收入。   留学生的日子并不好过,她和室友余万青都是第一次出国,靠着奖学金和家里的资助在英国求学,为了省钱,她们会绕半个城市只为买打折菜,会研究各种火车优惠卡的使用规则。   英国的消费高得惊人,一个月房租就顶上国内父母两个月工资。刘莉看着银行卡上的余额,常常觉得焦虑。那天晚上,她盯着那封赔偿邮件,突然生出一种奇怪的冲动。   系统没有交叉验证退票信息,也就是说,只要重复这套流程,她就能拿到不属于自己的钱。她想了想,心里有个声音在推着她——这不算偷,只是利用规则。   起初,她只是小心试探。买一张短途票,退掉,然后等那趟车晚点后申请“Delay Repay”,几天后,钱果然打进了账户,她心跳得厉害,但兴奋又难以掩饰。几次尝试之后,她发现系统根本没有任何警报。   她像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越走越深,余万青知道后有些犹豫,却在刘莉的劝说下也加入进来。一个学计算机,一个学教育,两人分工明确,刘莉写脚本、注册账户,余万青搜延误信息、整理时间表,她们甚至统计出哪几条铁路线路最容易晚点,哪几个时段“收益率”最高。   渐渐地,这件事成了一种“兼职”,刘莉买了能插二十张SIM卡的设备,用来伪装身份。她在电脑屏幕前忙碌地切换窗口,像个创业者在运营一家公司,每次看到银行账户里数字上涨,她都会有种奇异的满足感,最夸张的时候,她们一个月能“收入”上千英镑。   刘莉用这笔钱换了新电脑,余万青还清了学贷,表面上,她们依旧是勤俭的留学生,朋友圈里晒自习室、晒咖啡杯,没人知道背后藏着一条灰色流水线。   然而,系统的漏洞终究不是永恒的,英国铁路公司在季度财务核查时,发现了赔偿数据的异常:一些申请来自同一地区、同类邮箱,甚至同一设备,人工复核后,事情逐渐浮出水面,警方介入调查,沿着网络记录,一步步追溯到利兹的一个学生公寓。   2024年10月的一个清晨,警察敲开了刘莉的门,那一刻,她正在泡速溶咖啡。桌上堆着电脑、SIM卡、假名注册信息,她没反抗,只是怔怔地看着那几张警察证件,嘴唇发白,余万青蹲在角落里,脸色像纸一样,她们被带走时,楼下的邻居正去上课,没有人多看一眼。   法庭上的空气很冷,检方念着那些数字:十六个虚假身份,超过十四万英镑的非法获利。刘莉垂着头,指尖紧攥着裤缝,她想辩解,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法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本可以用聪明才智去改进系统,却选择了欺骗。”那一刻,她的眼泪落在桌上,晕开成一个小小的水圈,刘莉被判入狱三十个月,余万青因认罪态度较好,被判十七周。   判决出来那天,英国的天依旧灰蒙蒙。刘莉的父母通过视频连线旁听,他们的脸上写满不理解与心痛。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以为是在“利用漏洞”,其实是让诚信彻底坍塌。她的聪明成了最锋利的刀,割破了自己的未来。   案子结束后,英国铁路部门紧急修补系统,增加退款与赔偿的交叉验证机制,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卫报》评论说:“技术漏洞能修,信任的漏洞却最难弥补”那句话像一记回声,在刘莉脑子里反复响着。   她在狱中回想起自己最初的念头——只是想省点钱,可人一旦开始为错误找借口,聪明就变成了毒药,也许,她真正该修的不是代码,而是那条早被忽略的底线,她终于明白,世界上最昂贵的学费,不在利兹大学的账单里,而在那封多出来的“赔偿邮件”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