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14岁男孩在失联第6天找到了!这是高手,从淄博一路到济南历城,据说路上骗了四辆电动车,在济南历城商场负一层餐饮区就餐时,被监控识别出来报警找到。 10月30日下午1点,淄博张店区一家快餐店的后厨里,葛怀凯的父亲正往炒锅里倒酱油,手机突然震得桌面嗡嗡响。 看到来电显示是“济南历城民警”,他手里的铁铲“当啷”掉在地上,电话里说,他失联6天的儿子,在商场餐饮区被找到了。 没人想到,这个14岁少年能凭着一双红边球鞋,从淄博走到近百公里外的济南。 事情得从10月24日那个清晨说起,葛怀凯坐在客厅沙发上刷手机,屏幕里的游戏音效吵到了正在打包早餐的母亲。 母亲催了三次“快上学”,见他没动,伸手就把手机揣进了围裙口袋,没有吵架,甚至没说一句重话,但葛怀凯攥着书包带的指节泛了白。 当天的7点50分,他背着蓝白色校服出门,戴的小白帽被风吹得歪到一边,邻居看见他往学校方向走,却没留意他拐进了102国道旁的小路。 直到晚上8点,快餐店打烊了,父母才发现孩子没回家,打遍同学电话,去学校查监控,才知道葛怀凯压根没进校门。 他们连夜去派出所报警,寻人启事上把“蓝白上衣、红外套、红边球鞋”这些特征写得格外清楚,父亲还在末尾加了句“孩子没带钱,求大家多留点心”。 那几天,张店区的救援队几乎把龙盘山公园翻了个遍。 监控镜头里,葛怀凯的身影时断时续:25号早上在公园长椅上坐着啃面包,27号中午出现在章丘圣井街道的鱼塘边,手里多了辆蓝色电动三轮车。 谁也不知道车是哪来的,有目击者说,这孩子之前跟路边老人借过电动车,说“去接生病的奶奶”,可老人等了半天也没见他回来,后来才知道是被骗了。 还有人说,他一路上先后借过四辆电动车,每次都是编个理由,骑到下一个地方就把车丢在路边。 没手机、没现金的日子并不好过,有面馆老板记得,28号下午葛怀凯站在店门口,盯着别人碗里的面条咽口水,老板让他进来吃,他却摇着头往后退,最后只拿了个馒头就走。 父母后来从民警那听到这些细节,母亲当场红了眼,早知道他这么遭罪,当初不该硬夺他手机。 转机出在30号中午。济南历城某商场负一层的餐饮区,智能监控突然发出报警声。 系统比对发现,那个坐在角落吃盒饭的少年,和淄博警方发布的协查通报里的葛怀凯一模一样。 值班人员赶紧联系民警,三分钟后,巡逻民警就赶到了现场。 据当时在场的店员说,葛怀凯看到民警时愣了好一会儿,手里的盒饭还冒着热气,他没跑也没闹,只是小声问“能给我爸妈打个电话吗”。 这场横跨百公里的出走,像一块石头砸进了“青少年数字依赖”的深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5年的报告显示,我国12-15岁青少年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超过4.8小时,其中43%的孩子会因为家长收手机产生极端情绪。 有人说葛怀凯“胆子大、能折腾”,可仔细想想,他的“折腾”更像一种无助的反抗。 他出走时还穿着夏季校服,新校服发了两周都没换,同班家长说,葛怀凯的父母忙着开快餐店,平时连家长会都很少去。 当孩子在游戏里能找到“通关”的成就感,在现实里却得不到一句耐心的询问,手机自然就成了他唯一的“情绪出口”。 这场有惊无险的出走,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走在窄桥上,手机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怕摔下去时抓着的扶手。 如果大人非要粗暴地把扶手夺走,却忘了伸出手扶他们一把,孩子只会越走越慌。 数字时代的亲子相处,从来不是“我说你听”的指令,而是“我懂你”的耐心,毕竟能让孩子稳住脚步的,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温热的陪伴。



用户59xxx43
陪伴个屁,不活了?一起等死吗?
用户59xxx43
我赞成让他知道什么是生存艰难!